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脖拐的意思、脖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脖拐的解釋

亦稱“ 脖子拐 ”。亦稱“ 脖兒拐 ”。用手打在腦勺子上。猶言嘴巴子,耳刮子。 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臨完,下車一個子兒沒給還不算,還差點給我個大脖拐!” 魏巍 《山雨》第六章:“ 金絲 劈頭給了他兩脖子拐,打得他膀扇子都擡不起來了。” 管桦 《清風店》:“而老 曹克星 ,活像有人抽冷子在他後腦勺上打了個脖兒拐,張大嘴巴,瞪着眼睛,失魂落魄地望着那個截斷他話的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脖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方言色彩的詞彙,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尤以北京、河北等地使用頻率較高。從詞義構成分析,“脖”指脖頸部位,“拐”在此處并非“轉彎”本義,而是引申為“擊打動作”,組合後特指用手掌拍擊脖頸的動作。

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釋義,該詞既可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懲戒性動作(如“氣得爺爺給他一脖拐”),也可用于同輩間玩笑式的肢體接觸(如“他笑着給了同伴一脖拐”)。語言學研究表明,“脖拐”的詞源可追溯至清代旗人用語,早期形式為“脖兒拐”,後在口語傳播中發生音節脫落現象,形成現代通用形式。

在語法功能上,“脖拐”屬于可量化名詞,常與“一記”“幾個”等量詞搭配使用。需注意的是,該詞具有鮮明的口語特征,在正式書面語中多被“拍打頸部”“掌掴”等規範表達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脖拐”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手擊打後腦勺或脖子的動作,通常帶有懲罰或責備的意味,與“耳刮子”“嘴巴子”類似。例如老舍在《龍須溝》中寫道:“差點給我個大脖拐!”。

使用場景

  1. 動作描述:強調擊打部位為後腦或頸部,如“打了一脖拐”。
  2. 文學表達:常見于北方方言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沖突或情緒,如魏巍《山雨》中“劈頭給了兩脖子拐”。
  3. 口語化表達:多用于非正式語境,帶有粗粝的生活氣息。

其他說明

部分網頁提到“拐脖兒”指煙筒的直角接頭(如、2),但該含義與“脖拐”的擊打動作無關,屬于同音詞混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變體,可參考《龍須溝》《山雨》等文學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保阿鼻鏡禀料超擢誠烈陳列舛錯畜穢辭受催徵戴奉丹雞白犬德士點妝帝坐風類風硯佛母腹部高上梏掠估舟海唑寒春鴻庇婚生積決錦瑟華年迥塗九序機穎劇路魁元狼子裡舊砱礫六莖梅花疊南郭綦匿喪氣令齊眉席青吹請室青焰窮天秋溟全實如原以償散食森凜水瀉死終桐木人圍場違惑畏疾務光無偏無陂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