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脖拐的意思、脖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脖拐的解釋

亦稱“ 脖子拐 ”。亦稱“ 脖兒拐 ”。用手打在腦勺子上。猶言嘴巴子,耳刮子。 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臨完,下車一個子兒沒給還不算,還差點給我個大脖拐!” 魏巍 《山雨》第六章:“ 金絲 劈頭給了他兩脖子拐,打得他膀扇子都擡不起來了。” 管桦 《清風店》:“而老 曹克星 ,活像有人抽冷子在他後腦勺上打了個脖兒拐,張大嘴巴,瞪着眼睛,失魂落魄地望着那個截斷他話的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脖拐”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手擊打後腦勺或脖子的動作,通常帶有懲罰或責備的意味,與“耳刮子”“嘴巴子”類似。例如老舍在《龍須溝》中寫道:“差點給我個大脖拐!”。

使用場景

  1. 動作描述:強調擊打部位為後腦或頸部,如“打了一脖拐”。
  2. 文學表達:常見于北方方言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沖突或情緒,如魏巍《山雨》中“劈頭給了兩脖子拐”。
  3. 口語化表達:多用于非正式語境,帶有粗粝的生活氣息。

其他說明

部分網頁提到“拐脖兒”指煙筒的直角接頭(如、2),但該含義與“脖拐”的擊打動作無關,屬于同音詞混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變體,可參考《龍須溝》《山雨》等文學作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脖拐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頸部斷裂的現象。脖拐的拆分部首是“月”和“卩”,其中“月”是頭的象形,表示人物的頭部部分,“卩”是一個字形,原始意義表示一種小禮物,後來引申為印章,表示事故。脖拐的拆分部首共有10畫。 脖拐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是一種由口口口演變而來的口語詞彙。據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江蘇、浙江一帶的方言中,後來逐漸在全國範圍内普及開來。 根據繁簡體字的區别,脖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脖摃”。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脖拐可以寫作“頟”、“餕”,不過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了。 以下是關于脖拐的一些例句: 1. 他昨天不小心摔倒了,導緻脖子脖拐了。 2. 做家務時,要注意保護頸部,避免脖拐的發生。 和脖拐相關的組詞有頸脖、脊梁、頸椎等。近義詞包括頸椎受傷、頸部斷裂等。反義詞則有頸部健康、脖子正常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解釋,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