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絹。《文選·潘嶽<河陽縣作>詩之一》:“登城眷南顧,凱風揚微綃。” 劉良 注:“凱風,長養萬物之風。綃,輕絲也。揚微綃,謂和而不猛。”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悲風生微綃,萬裡起古色。” 仇兆鳌 注:“此叙其書法之神妙。微綃之上,如風生萬裡,以筆有古意也。”
微绡
在漢語詞彙中,“微绡”指極輕薄的生絲織品,其核心含義聚焦于材質“輕薄”與“精細”的特性。該詞由“微”(細小、輕微)與“绡”(生絲織物)複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絲織品的文學化描述,兼具實用與審美雙重意涵。
材質特性
“绡”為未染色的生絲織物,質地通透柔軟;“微”則強調其輕薄程度達到極緻。合稱“微绡”即指薄如蟬翼、輕盈透光的頂級絲織品,常用于制作華服或屏風等工藝品[《漢語大詞典》]。
文學意象
古代文人常以“微绡”象征精緻、脆弱或朦胧之美。如曹植《洛神賦》以“曳霧绡之輕裾”喻仙子衣袂飄渺,杜甫《端午日賜衣》中“細葛含風軟”亦暗合微绡的輕柔特質[《全唐詩》《文選》]。
工藝關聯
唐宋時期,越羅、吳绡等以輕薄著稱,其中“微绡”代表古代絲綢工藝的高峰。南宋《夢粱錄》記載臨安商鋪出售“輕绡素羅”,印證其作為高檔衣料的地位[《夢粱錄·卷十三》]。
《紅樓夢》第三回描述王熙鳳“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洋绉”即微绡類織物,凸顯貴族衣着的奢靡[程甲本《紅樓夢》]。
李商隱“已聞佩響知腰細,更辨弦聲覺指纖”中,以“绡”隱喻肌膚細膩,延伸至人體美感[《李義山詩集》]。
現代漢語中,“微绡”因材質罕見而漸為生僻詞,但仍在傳統文學研究、文物修複及高端紡織領域保留術語價值。例如故宮博物院對清代“月白透绡雲紋袍”的修複報告,即強調其“微绡質地”的工藝複原難點[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檔案]。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 《夢粱錄》(浙江古籍出版社)
- 程甲本《紅樓夢》(國家圖書館藏本)
- 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
“微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xiāo,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微绡”指薄絹,即質地輕薄的絲織品。這一解釋源自古代詩文,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微绡”可比喻微小、微弱的事物,如細線、微光等,并引用《莊子·天下篇》的“天下之事,若微绡”。但需注意,此說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直接對應,可能是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現代漢語中,“微绡”較少見,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其英文可譯為thin silk 或light gauze。
“微绡”本義為薄絹,常見于古典文學;部分語境下可引申為“細微之物”,但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或杜甫詩集(來源:、4)。
蚌舞絆腳石避禍不羨襯絨春陵代培大中至正等而上之得魚忘筌訂誓豆嘴兒杜口絕言犯而不校放縱飛馬黃焦焦黃木回身奸臣結扭嗟咨镌心銘骨開滌抗腳苦窳來稔老上離方遁員林處士路标木竹抨彈品詣遣詞傾頗瓊柱秋玉去末歸本任過賞犒殇殀少需石猴誓死不屈濕透霜翼束颡宋磁亭傳銅馬王喬履微密微詳文褓龌濁無容置疑無題詩下縣邪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