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绢。《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一》:“登城眷南顾,凯风扬微綃。” 刘良 注:“凯风,长养万物之风。綃,轻丝也。扬微綃,谓和而不猛。”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悲风生微綃,万里起古色。” 仇兆鳌 注:“此叙其书法之神妙。微綃之上,如风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
微绡
在汉语词汇中,“微绡”指极轻薄的生丝织品,其核心含义聚焦于材质“轻薄”与“精细”的特性。该词由“微”(细小、轻微)与“绡”(生丝织物)复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丝织品的文学化描述,兼具实用与审美双重意涵。
材质特性
“绡”为未染色的生丝织物,质地通透柔软;“微”则强调其轻薄程度达到极致。合称“微绡”即指薄如蝉翼、轻盈透光的顶级丝织品,常用于制作华服或屏风等工艺品[《汉语大词典》]。
文学意象
古代文人常以“微绡”象征精致、脆弱或朦胧之美。如曹植《洛神赋》以“曳雾绡之轻裾”喻仙子衣袂飘渺,杜甫《端午日赐衣》中“细葛含风软”亦暗合微绡的轻柔特质[《全唐诗》《文选》]。
工艺关联
唐宋时期,越罗、吴绡等以轻薄著称,其中“微绡”代表古代丝绸工艺的高峰。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商铺出售“轻绡素罗”,印证其作为高档衣料的地位[《梦粱录·卷十三》]。
《红楼梦》第三回描述王熙凤“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洋绉”即微绡类织物,凸显贵族衣着的奢靡[程甲本《红楼梦》]。
李商隐“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中,以“绡”隐喻肌肤细腻,延伸至人体美感[《李义山诗集》]。
现代汉语中,“微绡”因材质罕见而渐为生僻词,但仍在传统文学研究、文物修复及高端纺织领域保留术语价值。例如故宫博物院对清代“月白透绡云纹袍”的修复报告,即强调其“微绡质地”的工艺复原难点[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档案]。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梦粱录》(浙江古籍出版社)
- 程甲本《红楼梦》(国家图书馆藏本)
- 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
“微绡”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ēi xiāo,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微绡”指薄绢,即质地轻薄的丝织品。这一解释源自古代诗文,如:
部分资料(如)提到“微绡”可比喻微小、微弱的事物,如细线、微光等,并引用《庄子·天下篇》的“天下之事,若微绡”。但需注意,此说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直接对应,可能是对词义的扩展解读。
现代汉语中,“微绡”较少见,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其英文可译为thin silk 或light gauze。
“微绡”本义为薄绢,常见于古典文学;部分语境下可引申为“细微之物”,但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或杜甫诗集(来源:、4)。
宝瑛杯影超超斥道传序躇峙的旨鵰弧迭嶂层峦遁路耳石二十四韵方向盘丰显负担槁窳过切郭泰碑铭顾盼自雄夯铁之夫餄餎泓汯厚古薄今洄流忽冷忽热祸心兼遣解铺借胎金蜼彝鞠粥科格量剂僚友廪帑妙奥瞑思苦想民民抹摋目动言肆能迩烹煮匹夫不可夺志谴黜畦亩绮室鋭悍瑞雪收缚树发宿分汙行无忤戊寅下场诗县空宵旰图治写妙邪声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