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杜口無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絶言,其利安在?”參見“ 杜口無言 ”。
杜口絕言(dù kǒu jué yán)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堵住嘴巴,斷絕言語”,引申指因忌諱、恐懼或極度謹慎而徹底保持沉默,拒絕發表任何言論。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析:
“杜”本義為堵塞、封閉(如“杜門謝客”),“口”指嘴巴。合指緊閉雙唇,拒絕開口說話。
“絕”意為斷絕、徹底停止,“言”指言語。強調完全中止表達,不留餘地。
形容因畏懼禍患、避諱敏感話題或極度失望而選擇徹底沉默,不再發表意見。
例:面對強權壓迫,士人杜口絕言,朝堂一片死寂。
該成語源自《漢書·杜周傳》:
“杜周深文巧诋,陷人于罪,衆庶杜口,道路以目。”
此處“杜口”指百姓因恐懼刑罰而不敢言,後演變為“杜口絕言”,強調沉默的徹底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卷。
緘口不言、噤若寒蟬、三緘其口(均強調因顧慮而沉默)。
暢所欲言、直言不諱、侃侃而談(指毫無保留地表達)。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杜口絕言”源于漢代政治高壓下的集體沉默現象,後固化形容因畏懼徹底禁聲。
來源:劉潔修編著,中華書局,2009年。
釋“杜”為“堵塞”,引《史記》“杜口裹足”佐證其表“主動封閉言語”的用法。
來源: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
多用于描述對敏感議題的回避态度,如:
輿論監管下,網民對某些事件杜口絕言。
語境提示:含消極色彩,暗指被迫或無奈的沉默。
“杜口絕言”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指閉住嘴巴、完全不說話的狀态,通常用于形容因理虧、無法辯駁或主動保持沉默的情形。近義詞為“杜口無言”。
最早見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文中記載,世親菩薩因曾用言語毀謗大乘佛教,後醒悟并感歎:“舌為罪本,今宜除斷”,最終選擇“杜口絕言”以補過自新。
“罪證俱在,他張口結舌,杜口絕言。”
“杜口絕言”強調因特定原因主動或被動停止言語,既有自我反省的積極含義,也可描述理屈詞窮的窘态。其典故與佛教文化相關,增添了曆史深度。
白面儒生綁劫暴虎馮河保厘編戶璧合珠連襯錢沉竈産蛙臣子持齋沖浪運動寵章抽揚出價淳流蹙圮點攛飛揚浮躁風語不透蕡燭幹笃灌口二郎孤店嬀女好彩橫絕鴻纖鹄奔亭假典翦理校注解陶羁挂羁影沮诘刻儉空華冷官裂鼻列姑射俚柔路車穆生諾貝爾獎蹒跚烹鯉憑照赇托羣策羣力桡散沙鷄生蟲聲寃沈翳詩辭四大發明蘇轍桐花鳳微赜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