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sh]∶彈劾
(2) [critize]∶批評;攻擊
(1).彈劾。《漢書·杜周傳贊》“ 業 因勢而抵陒” 顔師古 注引 漢 服虔 曰:“謂罪敗而復抨彈之。” 宋 陸遊 《賀蔣中丞啟》:“某聞人情不遠,立朝誰樂于抨彈。”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唐禦史遷轉定限》:“案 唐 世臺官,雖職在抨彈,然進退從違,皆出宰相。”
(2).批評;攻擊。 清 顧炎武 《與黃太沖書》:“ 炎武 以管見為《日知録》一書……其已刻八卷及《錢糧論》二篇,乃數年前筆也,先附呈大教。倘辱收諸同志之末,賜以抨彈,不厭往復,以開末學之愚,以貽後人,以幸萬世,曷勝禱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王奉常論詩語》:“此真高識迥論,令 于鱗 、 大美 早聞此語,當不開後人抨彈矣。”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 莊子 晚出,其氣獨高,不憚抨彈前哲。”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今為此篇,非雲已盡西方最近思想之全,亦不為 中國 将來立則,惟疾其已甚,施之抨彈,猶神思新宗之意焉耳。”
“抨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ēng tán,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官員的過失或違法行為進行揭露和檢舉,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
指通過言論或文字對某人、某事進行尖銳的批判。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容齋四筆》《漢書》等典籍。
《抨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力抛射或投擲。它可以形容對目标進行猛烈的攻擊或批評。
《抨彈》是由部首“扌”和“言”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抨彈》是中國古代的漢字詞語,源自于《書經·益稷》。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根據古代漢字規範,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的《抨彈》的寫法是“抨彈”,其中的“彈”字寫作“彈”,形狀為“⺌”。在現代漢字簡化後,寫法被更改為了現在的形式。
1. 他用事實抨彈了那位政治家的不負責任言論。
2. 這篇文章抨彈了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弊端。
抨擊、抨擊戰、抨擊面、抨樹查根、抨擊沉悶等。
抨擊、批判、指責、攻擊等。
贊揚、稱贊、褒獎、贊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