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待。《宋史·儒林傳四·陸九齡》:“人之惑有難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適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清 鈕琇 《觚賸·嚴拒夜飲》:“甥尚有薄疏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
“少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稍待、稍等
這是該詞在古籍中的常見用法,表示短暫等待或延遲。例如:
需求極少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所需數量非常少”,強調節儉或簡約的态度。但這一釋義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拆分(“少”+“需”)的引申解讀。
建議在古文閱讀或正式寫作中優先采用“稍待”的釋義,若需表達“需求少”可選用更通用的詞彙(如“需求甚微”)以避免歧義。
少需是一個漢字詞語,包括兩個部分組成:少和需。
“少”字的部首是“小”,由4畫組成;“需”字的部首是“而”,由13畫組成。
少需是一個現代漢語詞語,來源于日常用語,表達“需求較少”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少需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少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可參考古代字典和古籍。
1. 我們這個項目的資源少需非常高效地利用。
2. 這個地方的人口少需供應的東西也相對比較少。
少需作為一個詞語,平時單獨使用較多,不太常見用于組成其他詞語。
近義詞:
- 少要:指需求較少的事物。
- 少量:表示數量較少,需求不多。
反義詞:
- 多需:與少需相對,表示需求較多。
- 大量:表示數量很多,需求很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