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品類。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原學中》:“未有以學屬乎人,而區為品詣之名者。官師分而諸子百家之言起,於是學始因人品詣以名矣,所謂某甲之學,某乙之學是也。”參見“ 品類 ”。
(2).品行。 清 王韬 《除弊》:“不必論聲華,尚文字,惟以材幹品詣為衡量而已。”
“品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品類
指事物的種類或等級劃分。例如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到,學術因不同人的專長而形成不同類别,即“品詣”的體現。
品行
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與行為準則。清代王韬在《除弊》中主張選拔人才應“以材幹品詣為衡量”,即注重能力和品行的綜合評價。
構詞分析
“品”有等級、種類之意(如“上品”“品德”);“詣”本義為到訪、造訪,引申為學問或技藝的深度(如“造詣”)。兩者結合後,既包含分類屬性,也涵蓋個人修養的層次。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現代語境下更常見“造詣”一詞,側重專業領域的成就,而“品詣”則更綜合,兼具品德與能力的評價。
“品詣”既可指事物的分類,也可指人的品行修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融合了傳統價值觀中對“德才兼備”的重視。
《品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品行及修養的境界和水平,也指對某一領域的造詣和造就。
《品詣》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右邊是「言」。它總共有9個筆畫。
《品詣》來源于古代漢字,原為繁體字「品議」。後經過簡化,演變成現在的寫法「品詣」。
在古代,「品議」的寫法中,「議」使用了更多的筆畫,總共有18個筆畫。
1. 他的品詣高深,被譽為該領域的權威之一。
2. 這位畫家品詣精湛,作品備受推崇。
1. 品質:指産品或物品的質量。
2. 修養:指個人修身養性,培養品德和修煉内心。
3. 造詣:指對某一領域有高深的理解和掌握。
1. 品德:指人的品質和道德修養。
2. 才幹:指某種領域的能力和才華。
1. 粗鄙:指個人品德低下和修養欠缺。
2. 無能:指某一領域的能力或知識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