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挂罥的意思、挂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挂罥的解釋

纏挂。 唐 元稹 《蜘蛛》詩之二:“因依方託緒,挂罥遂容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挂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意為“纏挂、懸挂”,指物體被纏繞或懸挂在某處。其中“罥”(juàn)本身有“纏繞、牽挂”之意,與“挂”組合後強調物體依附或停留在某處的狀态。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元稹的《蜘蛛》詩:“因依方托緒,挂罥遂容身。”描寫蜘蛛依靠蛛絲纏繞結網,借懸挂的狀态來容身。此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也使用了此詞,形容茅草被風吹挂在高高的樹梢上。

  3. 相關用法與結構

    • 構詞特點:由近義字“挂”與“罥”并列組成,屬于同義複詞,常見于古詩文。
    • 語境應用: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具體物體的懸挂狀态,如草木、蛛網等被風或外力作用後的形态。
  4.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修辭場景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詩句中的賞析,可參考古典詩詞注解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挂罥的意思

挂罥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将物體懸挂起來、吊起來或困住。它可以用來形容物體被繩索、網子等挂在高處,或者用來指人被困住、束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挂字由左右結構的“蔔”部和“圭”部組成。其中,“蔔”部屬于八刀頭類,表示挂物體的動作;而“圭”部則表示挂物體的器具樣式。

挂字總共有9畫,其中“蔔”部為2畫,“圭”部為7畫。

來源和繁體

挂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甲骨文,原本的形狀類似一個人被綁在兩根柱子之間。隨着時間的推移,挂字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現在簡體字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挂字的形狀為「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挂字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在篆書時期,挂字的「蔔」部分寫作「卩」,而「圭」部分寫作「廠」。隨着字體演變,挂字的結構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形狀。

例句

1. 小明把畫挂在牆上,讓客廳更加美觀。

2. 那個小偷被警察抓住,繩子把他的手腳全部挂罥住了。

組詞

1. 挂鈎:表示物體上有可挂物品的裝置。

2. 挂鐘:表示用于挂在牆上或支撐架上顯示時間的鐘表。

3. 挂簾:表示用于遮擋或裝飾窗戶的簾子。

近義詞

吊、懸挂、系、綁

反義詞

解開、釋放、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