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絕宗廟祭祀。指朝代滅亡。 唐 儲光羲 《贻餘處士》詩:“ 吳王 昔喪元, 隋帝 又滅祀。”
滅祀,漢語詞彙,原指斷絕祭祀活動,後引申為家族或國家覆滅的象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本義 "滅"字取《說文解字》"盡也"之意,"祀"字從示從巳,本指對祖先的歲祭。《周禮·春官》記載"祀,歲之祭也",可見祭祀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滅祀即表示祭祀體系的崩潰,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滅祀者,亡國之常也",說明祭祀斷絕與政權覆滅的直接關聯。
二、文化象征 在宗法制度中,祭祀承載着血緣延續與權力傳承的雙重功能。據《禮記·祭統》"祀所以昭孝也",祭祀體系的中斷意味着家族譜系的斷裂。如《史記·周本紀》記載商纣王"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正是滅祀的典型例證。
三、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該詞延伸為文化遺産消失的警示符號。如考古學界常用"滅祀現象"描述古代文明祭祀體系崩潰帶來的文化斷層,參考《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8)相關詞條。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該詞被借喻傳統儀式瀕危狀态,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中文版第四章。
主要參考文獻:
“滅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斷絕宗廟祭祀,通常指朝代滅亡或家族絕嗣。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3、5)。
汴宮褊衷愎狠産後風巢門踔厲奮發瓷磚單危吊水跌四平對心眼犯愁法雲該班剛梗管雇國章顧盻海飓漢浦合算賀學滑腳澴流江鲚解會盡是寬制逵道枯克纍纍若若麗娟理學路分冒姓麻塔命金墨鴨淖衍尼采盤庫辟布豾狸屏風馬巧心啟複傾倚企足而待勸賞識斷視野試妝受诨承科書紳騰辨托契未委誣首吳文俊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