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嗟呀。 唐 元稹 《茅舍》詩:“前日 洪州 牧,念此常嗟訝。”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 于公 覽書亦不嗟訝。”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及拆封,自第六人始見方伯名,大嗟訝。”
“嗟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jiē yà,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嗟訝”表示因意外或震驚而發出的感歎,包含“驚訝、詫異”之意。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見,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書面表達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驚訝”“詫異”等更通俗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茅舍》《唐語林》等文獻來源。
嗟訝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對事物感到驚訝、惋惜的情感。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首,右邊是言部首。它的筆畫數目一共有11劃。
嗟訝作為一個漢字,源于中國古代。它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楚辭》中的《九辯》這篇文章。在繁體字中,嗟訝并沒有什麼變化,仍然保持着同樣的形狀和意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對于嗟訝這個詞,古人的寫法較為繁瑣,會在嗟的上方加上氣旁,表示嗟訝之情;或在嗟的旁邊加上另一個旁邊,用來輔助表示該字的讀音和意義。
1. 我對他的不辭而别感到嗟訝。
2. 當我聽到這個壞消息時,我不禁嗟訝不已。
3. 他的表演技巧讓觀衆感到嗟訝和敬佩。
4. 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讓人嗟訝,因為他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組詞:嗟歎、嗟歎不已、唏噓不已
近義詞:驚異、詫異、驚奇、驚訝
反義詞:平靜、冷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