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俸祿。《漢書·食貨志上》:“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 明 李東陽 《文林郎謝公墓志銘》:“公自奉數儉,雖被封錫,祿食僅僅,益自節縮為義舉。”
(2).食祿。指供職官府享有俸祿。《後漢書·朱暉傳》:“祿食之家,不與百姓争利。”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萬福 自始從軍至卒,祿食七十年,未嘗病一日,典九郡皆有惠愛。”
(3).指食祿者。 清 方文 《雲間五子·徐闇公孚遠》詩:“祿食逾千億,誰是英雄人?”
祿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吏所得的俸祿(薪俸)和食邑(封地收入),是官員維持生計和體現身份地位的經濟來源。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
俸祿與食邑
指官吏的薪俸及因官職受封的土地收益。《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俸祿和食邑。官吏的俸給。” 古代官員除領取固定俸祿外,高級官吏常獲封地(食邑),其賦稅收入歸個人支配,二者合稱“祿食”。
官吏身份的象征
引申為擔任官職、享有官俸的身份。《古代漢語詞典》指出:“祿食,指做官食祿。” 如《漢書·食貨志》載“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即強調官吏群體的經濟供給。
在周代分封制至明清俸祿制中,“祿食”始終是官僚體系運轉的基礎。如《周禮·天官·大宰》提及“以八柄诏王馭群臣……五曰賦,以取其富”,其中“賦”即包含祿食分配。
漢代王充《論衡·量知》稱“文吏空胸無仁義之學,居位食祿”,此處“食祿”與“祿食”同義,暗含對無德官僚的批判,反映其社會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祿食”因官僚制度消亡而轉為曆史詞彙,僅存于古籍研究與文言引用中。《現代漢語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但“俸祿”“食邑”仍作為獨立詞條保留相關概念。
“祿食”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俸祿或官員的合法收入,即古代官吏因供職官府而獲得的物質報酬。例如《漢書·食貨志》提到“百官祿食庶事之費”,強調俸祿是維持官員生活及公務開支的來源。
作為成語時,“祿食”隱含依賴權勢獲取財富的貶義。例如《查字典》解釋其形容“無真本事,僅靠地位謀取利益”的現象。
“祿食”既指官員俸祿,也延伸至官職帶來的利益,語境不同時可能有褒貶之分。
懊憦博刀稱便誠忠蛏子塵障弛崩沖決丑儀出人彈議電灌鬥豔争輝法灸神針方命豐饒縫絍改刊槀街擱誤共工過訪哈哒海船含露黃金勒皇師尖鋒椒花兢兢精虔金貴九津隽老軍需品課覈空囊淋濾末節細行魔魇泥鳅狗子牌使畔換箧牍戚切鵲知風肉趼省署繩削神虛詩乘鼠偷通啟托好托信土訓痿損文降小派别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