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est speech and severe countenance] 非常認真地以忠直之言相告
剛直的言論和嚴正的态度。 唐 陳子昂 《谏靈駕入京書》:“有非常之時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後危言正色,抗議直辭。” 宋 曾鞏 《<範貫之奏議集>序》:“公為人溫良慈恕,其從政寬易愛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危言正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在關鍵時刻以剛直的言論和嚴肅的态度表達警示或勸誡,目的是引起他人重視。該成語強調語言與态度的雙重莊重性,常用于描述忠言直谏的場景。
最早出自唐代陳子昂的《谏靈駕入京書》:“必待非常之主,然後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趙湯矍而不回。”。宋代文獻《宋史》中也有類似用法,如“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觎”。
適用于需要強調嚴肅溝通的場合,如職場谏言、政策讨論等。例如:“面對環境危機,專家危言正色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危言正色,是一個成語,形容在緊要關頭或危險時刻發表言論或警告,語氣莊重嚴肅,表達對局勢的憂慮或警示。
危言正色的部首是卩(人字旁),其中“矢”部表示這個詞是與箭矢有關的。它的總體筆畫為13畫。
《危言正色》一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安慎》一書,後被曆史上的許多書籍引用。在繁體字中,危言正色被寫作「危言正色」,字形結構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一些筆畫形狀上有所區别。
在古代,危言正色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區别,主要是在字形結構上稍有差異。而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傳承的曆史原因,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因為書寫形式和筆畫的變動而使字形産生了變化。
他危言正色地警告我們,當前************,必須采取行動。
- 危險:形容危險的狀态或環境。
- 言論:指人們表達觀點或意見的言辭。
- 正式:形容莊重、正式的風格或行為。
- 直言相告:形容毫不拐彎抹角地直接告知對方重要的信息。
- 當機立斷:在關鍵時刻迅速做出決策。
- 搬弄是非:指故意制造事端或挑撥離間,目的是讓局面混亂或惡化。
- 言過其實:表示言論誇大其詞或不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