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立功情況的文書。《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刺史 臧旻 列上功狀,詔書除 堅鹽瀆 丞。”《新五代史·雜傳·段凝》:“ 凝 與 彥章 各自上其功, 巖 從中匿 彥章 功狀,悉歸其功於 凝 。” 元 揭傒斯 《重建濟州會源牐碑》:“明年春二月,具功狀,遣其屬 孟思敬 ,至京師請文勒石。”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功狀”是古代用于記錄和上報立功情況的官方文書。以下是詳細分析:
基本定義 功狀指古代表彰功績的證明文件,用于向上級機構彙報個人或集體的立功詳情,屬于正式行政文書。該詞由“功”(功勞)和“狀”(陳述事實的文書)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陳述功績的文書”()。
曆史功能與用例 據《三國志·吳志·孫堅傳》記載,刺史臧旻曾通過功狀上報孫堅的功績,使其獲封鹽渎丞;《新五代史》中也有段凝與王彥章争功時“匿彥章功狀”的史實()。這類文書在官員考核、封賞中起到關鍵作用,需經上級審核後生效。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功狀”可比喻某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并獲認可的象征,例如用于學術、科技等領域的重大突破表述()。
文書結構與特點 功狀内容通常包含立功者信息、具體事迹、佐證材料及推薦人意見。元代揭傒斯《重建濟州會源牐碑》提及“具功狀”需遣專人呈遞,說明其流程嚴謹性()。
總結來看,“功狀”既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行政工具,其概念在現代語言中仍保留着“成就證明”的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用例,可查閱《三國志》《新五代史》等史籍。
《功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功績的形狀或形式。它可以表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或所取得的成就。
《功狀》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力部,右邊是狀部。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功狀》是一個現代漢字,源于傳統的漢字演變而來。
在繁體字中, 《功狀》被寫作「功狀」。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研究發現,在古代《功狀》這個字的寫法會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功狀》展現了他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
2. 這位運動員的《功狀》證明了他在比賽中的傑出表現。
1. 功業:指辛勤努力取得的成績或事業。
2. 狀元:指科舉中考試成績第一名的人,也用來表示成績非常好的人。
近義詞:成就、業績、功勳。
反義詞:失誤、敗績、糟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