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見事物的征兆可預知其嚴重後果。 漢 王充 《論衡·譴告》:“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下》:“将何以宣示四方,儀刑百寮?履霜知冰,朕甚懼焉。”參見“ 履霜堅冰 ”。
履霜知冰是一個源自《周易·坤卦》的成語,字面意為“踩着霜就知道寒冬将至”,比喻通過細微的征兆預知事物的發展趨勢,強調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履”指踐踏、行走,“霜”是秋冬季的薄冰結晶,“冰”象征嚴寒。合指從腳下微霜預判寒冬來臨,體現對自然規律的敏銳觀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哲學寓意
成語引申為通過初始迹象預見潛在危機或重大變化,蘊含“防微杜漸”的處世哲學。如《周易·坤卦·初六》所言:“履霜,堅冰至”,強調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然性。
來源:《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此語出自《周易·坤卦》爻辭:
初六:履霜,堅冰至。
意指行走于霜上時,便應預見堅冰形成的未來,警示世人需警惕細微隱患,及早應對。
來源:《周易正義》,[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預見性思維
強調觀察事物萌芽狀态的重要性,如《韓詩外傳》雲:“霜降而堂鐘鳴,陰陽相感也”,體現古人“以小見大”的辯證觀。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實踐指導意義
廣泛應用于治國、修身等領域。如宋代程頤《易傳》注解:“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于盛也”,告誡對不良苗頭需及時遏制。
來源:《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
在管理學、風險防控等領域中,“履霜知冰”喻指通過早期信號識别風險。例如: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内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
履霜知冰
釋義:比喻由目前的迹象而對未來有所戒備警惕。
出處:《周易·坤》:“履霜堅冰至。”
引證:漢·蔡邕《釋誨》:“是以君子推微達著,尋端見緒,履霜知冰,踐露知暑。”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9年。
“履霜知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ǚ shuāng zhī bī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事物的早期征兆,預見其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理解
字面意為“踩到霜即可預知堅冰将至”,源自自然現象:霜是寒冷初現的征兆,由此可推斷更嚴寒的冰封季節即将到來。
比喻義
強調從細微迹象中洞察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常用于警示人們需防微杜漸,提前應對潛在危機。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東漢王充《論衡·譴告》:“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意為自然規律中,霜的出現預示着冰封的必然性。
語法功能
通常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比喻句。例如:“管理者需履霜知冰,及時化解隱患。”。
《後漢紀·和帝紀》中,晉代袁宏曾用此成語表達對局勢的憂慮:“履霜知冰,朕甚懼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論衡》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綜合)。
傲棄飽暖思淫欲讒妄鏟削從祖叔母誕妄調查研究底力風和日美富安俯領告發哽噎難鳴革閑公中海男子橫标合煞弘敷講購激宕解疑釋惑雞飛狗走荊棘剌京洛金葉表文舊故九數九月君夫人鐻鍝炕牀蘭月烈軍屬綸言露醑莽古歹髦兒戲茅靡緬隔墨客騷人平處憑熊鋪搭諐耗欠籍三面手申勅實況事寛即圓說明歲熟田弋魏魏文英務穑響逸肖化小遷遐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