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見事物的征兆可預知其嚴重後果。 漢 王充 《論衡·譴告》:“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下》:“将何以宣示四方,儀刑百寮?履霜知冰,朕甚懼焉。”參見“ 履霜堅冰 ”。
“履霜知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ǚ shuāng zhī bī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事物的早期征兆,預見其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理解
字面意為“踩到霜即可預知堅冰将至”,源自自然現象:霜是寒冷初現的征兆,由此可推斷更嚴寒的冰封季節即将到來。
比喻義
強調從細微迹象中洞察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常用于警示人們需防微杜漸,提前應對潛在危機。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東漢王充《論衡·譴告》:“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意為自然規律中,霜的出現預示着冰封的必然性。
語法功能
通常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比喻句。例如:“管理者需履霜知冰,及時化解隱患。”。
《後漢紀·和帝紀》中,晉代袁宏曾用此成語表達對局勢的憂慮:“履霜知冰,朕甚懼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論衡》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綜合)。
“履霜知冰”是一個成語,意為親身經曆過苦難或困難的人會更理解其中的艱辛。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履(gǔn),霜(shuāng),知(zhī),和冰(bīng)。其中“履”是腳下行走的意思,表示經過;“霜”是指冬天中晨間草木上的露水凝結而成的霜;“知”是了解、認識的意思;“冰”是冷凍狀态的水。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有記載:“履霜至于魚,至于蠶則悟矣。”這裡的履霜就是指經過地面上的霜凍,用來比喻親身經曆或承受艱辛。後來,這個成語成為傳世之作,廣為人們所使用。
在繁體字中,“履”是用屮+彳來組成;“霜”是用雨+箱+兩點水組成;“知”是用矢+口組成;“冰”是用冫+冫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可以把“冰”寫成“氷”,把“知”寫成“智”,這是因為古代字形有所變化。
例句:
1. 在這次失敗的創業中,他履霜知冰,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
2. 幾次失戀之後,她履霜知冰,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組詞:履行、霜降、冰涼、知識
近義詞:親身經曆、親曆
反義詞:不知者不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