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蝸涎的意思、蝸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蝸涎的解釋

(1).蝸行所分泌的黏液。 唐 杜牧 《華清宮》詩:“鳥啄摧寒木,蝸涎蠹畫梁。” 宋 蘇轼 《籍田》詩:“魚沫依蘋渚,蝸涎上綵楹。”

(2).比喻無用有害的東西。 明 王世貞 《九友齋十歌》之九:“毋論愛者似鷄肋,在我亦足成蝸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蝸涎(wō xiá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蝸牛爬行時分泌的黏液痕迹。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學意象及權威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蝸牛爬行時從其腹足分泌出的黏液。這種黏液在物體表面幹燥後形成銀白色、彎曲的線狀痕迹。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2. 引申義

    因蝸涎痕迹細弱黏滞,古人常借喻:

    • 微小卻頑固的存在:如宋代梅堯臣《和劉原甫舍人樂郊詩》:"屋角蝸涎枯,庳類陶令宅",以蝸涎幹涸喻居所簡陋。
    • 緩慢侵蝕的過程:如楊萬裡《題張以道上舍寒綠軒》詩:"蝸涎篆石壁,鳥迹書沙汀",形容痕迹如蝸涎般緩慢刻印于石壁。

二、文學意象與文化内涵

  1. 自然現象的審美轉化

    蝸涎在詩詞中常作為微小而富有生命力的意象。如清代查慎行《蝸廬》:"蝸涎半壁篆痕斜",以蝸涎痕迹比拟篆書筆迹,賦予其藝術美感。

    來源:《清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哲學隱喻

    道家思想中,蝸涎象征"柔弱勝剛強"之理。《淮南子》有"蝸涎蝕石"之喻,暗喻持之以恒的力量。

    來源:《淮南子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典籍

    • 《爾雅·釋蟲》提及蝸牛特性,郭璞注:"蝸牛涎畫地作篆文",為蝸涎釋義雛形。

      來源:《爾雅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代《埤雅·釋蟲》載:"蝸涎畫地,迹若篆文",明确描述其形态特征。

      來源:《埤雅校注》(浙江大學出版社)

  2. 現代辭書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蝸牛爬過留下的黏液痕迹"。

      來源:商務印書館

    • 《辭海》(第七版)補充其文學用法:"喻微小而黏滞之物"。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四、科學視角的延伸

現代生物學證實,蝸涎主要由黏多糖與蛋白質構成,具有潤滑與吸附作用。這一特性恰與古籍中"蝕石""篆壁"的韌性描寫相契合,體現古人觀察之精微。

來源:《無脊椎動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蝸涎既指蝸牛分泌的黏液痕迹,亦承載傳統文化中"以小喻大"的哲學思考。其釋義紮根于《爾雅》《埤雅》等典籍,經《漢語大詞典》《辭海》系統收錄,兼具自然科學基礎與人文意象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蝸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文學、生物學及文化隱喻等角度:

一、基本含義

  1. 蝸牛分泌的黏液
    指蝸牛爬行時分泌的透明黏液,用于潤滑和附着表面。這一釋義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唐代杜牧《華清宮》的“蝸涎蠹畫梁”,宋代蘇轼《籍田》的“蝸涎上綵楹”,均以蝸涎形容蝸牛活動痕迹。

  2. 比喻無用或有害之物
    明代王世貞在《九友齋十歌》中以“蝸涎”暗喻累贅或無益的事物,如“在我亦足成蝸涎”,表達對冗餘之物的批判。


二、文化隱喻與藝術延伸

  1. 書法中的意象
    在書畫領域,“蝸涎”被用來比喻書法線條的柔韌與細膩。如蝸牛爬行留下的蜿蜒痕迹,象征書法筆觸的圓潤流暢,體現書寫者的功力與心境。

  2. 争議性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蝸涎”作為成語,形容言辭無力,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小衆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三、總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爾雅》《說文解字》等典籍,或分析蘇轼、杜牧相關詩句。

别人正在浏覽...

安疆岸帻把鼻百步穿楊百賦邊甿鞭辔鄙老餐腥啄腐春繭大卸八塊大役典律圪溜嘴乖越貫址降心下氣靜神究宣積序極幽絶問欿視看循扣鐘款愛焜昱狼土靓袨廪膳生敏妙柰花甯親噴激頗説乾劉潛心笃志榮塗叡聖上源燒缸地沈殆射雉市分勢籍受耕手澤説鐵騎兒書題聳誠踏歌圖體元立極通參托蹤外幸溫籍蕪詞無厭足污樽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