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命”。褒賜的命令。 南朝 梁 江淹 《蕭重讓揚州表》:“況異禮更飾,襃命復崇,名超列辟,爵拟羣後。”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政和 閒適大旱, 安陽 人禱於池。既大澍,於是一時為之飛奏,詔加封爵焉。及褒命下,世俗不知厥繇,但迎置諸 東池 而已。”
襃命(bāo mìng)是漢語古語詞,現多寫作“褒命”,指古代帝王為表彰功勳或德行而下達的嘉獎诏令,帶有顯揚、封賞之意。以下從形義演變、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襃”的本義
“襃”為“褒”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衣部》釋:“褒,衣博裾也。從衣,保省聲。”本指寬大衣袍,引申為“廣大”“嘉獎”。段玉裁注:“凡推廣之義皆從褒。”如《詩經·大雅》“褒職如充耳”即用其引申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命”的涵義
“命”在甲骨文中象人跪聽訓示,《說文》釋:“命,使也。”特指帝王诏令,如《周禮》“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中的“典”即含天命權威。
來源:《甲骨文字典》(徐中舒)
複合詞義
“襃命”合成後,專指君主為褒揚臣子功績而頒布的封賞诏書,屬古代封贈制度的重要形式。如《後漢書·鄧禹傳》“帝嘉其功,特下襃命”即顯其意。
史書中的制度記載
《後漢書·禮儀志》載:“三公薨,遣使奉策贈襃命,谥曰某公。”此處“襃命”指朝廷追贈功臣的诰命文書,含封谥、賜爵等禮制。
來源:《後漢書·志第六》(南朝宋·範晔)
碑刻與公文實例
唐代《顔勤禮碑》銘文:“天寶末,公以勳德,累承襃命。”印證唐代對功臣的敕封傳統。宋代《宋大诏令集》收錄多篇“褒獎诏”,如《賜嶽飛褒敕》即屬典型襃命文書。
來源:《唐代墓志彙編》(周紹良)
“襃命”制度與古代“五禮”中的嘉禮密切相關:
來源:《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
“襃命”作為古代政治文化術語,承載着帝王對臣屬功德的顯揚意圖,其使用嚴格遵循禮制規範,是研究傳統封贈制度與文書演變的重要語料。現代漢語雖罕用該詞,但其文化基因仍存于“褒獎”“嘉獎令”等詞彙中。
“襃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āo mì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襃命”可理解為古代嘉獎性質的正式命令,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用法。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古籍文獻。
阿姑阿翁阿育塔敗國暴尪北山志查明竄定代乳粉誕傲得負登禦杜田訛幻惡劄放蕩非奇風疽凫胫鶴膝蓋棺事定宮月官估瞡瞡禾谷黑澤明橫艾很命火口湖鹘鶟擠對機難輕失進封錦翰饑焰中燒積趱居諸快人快語老景鹿箛鹿女麻仁煤炭愍恻明彰嘔夷泮林鋪子黔驢遷替起翦青紫乳食掃蕩上帝司成素錦褚踏災突越險工笑啞啞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