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渡口名。 唐 杜甫 《泛江送客》詩:“二月頻送客, 東津 江欲平。” 錢謙益 注引《輿地紀勝》:“ 東津 在 郪縣 東四裡,渡 涪江 水。”
(2).泛指渡口。 宋 唐庚 《将家遊治平院》詩:“昨日西樓弔王孫,今日 東津 悲逐臣。” 明 高啟 《夜至陽城田家》詩:“東津渡頭初月輝,南陵寺裡遠鐘微。”
“東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古渡口名
指唐代郪縣(今四川三台縣)東四裡的一處渡口,位于涪江水域。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杜甫的詩作《泛江送客》:“二月頻送客,東津江欲平。”。錢謙益在注解中引用了《輿地紀勝》的記載:“東津在郪縣東四裡,渡涪江水。”。
泛指渡口
隨着語言演變,“東津”逐漸擴展為對渡口的泛稱。例如宋代唐庚在《将家遊治平院》中寫道:“今日東津悲逐臣”,明代高啟的《夜至陽城田家》也有“東津渡頭初月輝”的表述。
如今“東津”更多作為曆史地理名詞存在,部分地名仍沿用此稱(如湖北襄陽東津新區),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考證,如需更完整的考據内容,可參考《輿地紀勝》《杜詩詳注》等典籍。
《東津》是一個表示地名的詞彙,在中國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義。下面将為您介紹與《東津》相關的内容。
《東津》是指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地區,通常指的是山東半島及其周邊地區。
《東津》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東”,拆分部首是“一”,總共有5個筆畫;第二個字是“津”,拆分部首是“氵”,總共有9個筆畫。
《東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基于地理位置和曆史背景,這個地區的名稱逐漸形成并廣為使用。
《東津》的繁體字為「東津」。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東津》的古代寫法為「東津」。
1. 這個漁村位于《東津》,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2. 我們打算明天去參觀《東津》的古老建築。
與《東津》相關的組詞有:東部、海洋、地區、沿海。
類似意思的詞彙包括:東海、東岸、濱海。
與《東津》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西津、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