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威懾。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之七:“果毅輕斷,虎步谷風,威慴萬乘,華夏稱雄。”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罷按察使,而令公攝,将骫律令,意授威慴。”參見“ 威懾 ”。
“威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ēi shè,其核心含義為威懾,指通過武力或威勢使他人畏懼、服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用威勢或武力震懾他人,使其産生畏懼心理而不敢反抗。例如曹植《七啟》中“威慴萬乘”即形容威勢震懾了帝王(萬乘指代君主)。
詞源與結構
古代典籍
異體字與關聯詞
部分文獻中,“威慴”也寫作“威讋”(如)或“威愶”(通“威脅”,見),但語義均指向“威懾”。
“威慴”主要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現代多用“威懾”替代。其本質是通過展示力量或威嚴使對方屈服,常見于曆史、軍事或權謀相關的描述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威慴》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強大的威力和恐吓的力量。這個詞語結合了“威”和“慴”兩個字,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威懾力的詞彙。
《威慴》是由“威”和“慴”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威”的部首是“女”,表示與女性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9;而“慴”的部首是“心”,表示與心理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4。
《威慴》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三年》這篇古文中。這個詞語在古代用來形容國家的威力和震懾力,表達一種強大的威勢和壓迫感。
《威慴》的繁體字是「威慴」,和簡體字形狀基本相同,隻是書寫風格上稍微有所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風格與現代有所不同。《威慴》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威慴」,字形略有差異,筆劃的書寫方式也與現代略有不同。
1. 他的統治方式威懾了整個國家。
2. 威懾力量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懼和敬畏。
1. 威懾力:指具有強大的威力和震懾力。
2. 威懾政策:指通過威懾手段來實施的政策。
1. 威風凜凜:形容威勢和氣派非常盛大。
2. 壓倒一切:形容強大的力量能夠壓制一切反對力量。
1. 溫和:表示柔和、溫順,與威懾相對。
2. 輕蔑:表示不屑一顧、輕視,與威懾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