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奇辟 ”。
亦作“ 奇僻 ”。亦作“ 奇闢 ”。1.奇特,異常。《晏子春秋·問上十六》:“衣冠無不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戰國策·趙策二》:“涖國者不襲奇辟之服。”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我觀 五嶽 圖,真形甚奇僻。” ********* 《<晨鐘>之使命》:“﹝青年﹞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曆史。”
(2).怪異;冷僻。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鄧志宏 曰,詩有四忌……學 李長吉 者忌奇僻。” 朱自清 《白采的詩》:“他的題材你或許會以為奇僻。”
(3).新奇,精辟。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杜牧詩》:“ 杜牧之 作詩,恐流於平弱,故措詞必抝峭,立意必奇闢,多作翻案語。”《老殘遊記》第十一回:“ 璵姑 聽了,道:‘ 龍叔 ,今朝何以發出這等奇闢的議論?’”
“奇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í p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歸納如下:
指事物或人具有奇特、獨特的特質,超出尋常。也可用于形容觀點、方法或行為的新穎精辟。
奇特與異常
形容事物或現象的與衆不同,如《戰國策》中提到“莅國者不襲奇辟之服”,強調服飾不應怪異。
例句:李大钊形容青年“奇僻之思想”,體現獨特創新性。
怪異與冷僻
含貶義時,指事物冷門、不合常規。如宋代王應麟評詩時提到“忌奇僻”,批評過于生僻的表達。
新奇與精辟
在褒義語境下,指見解獨到、深刻。清代趙翼評杜牧詩“立意奇闢”,即贊其新穎且精妙。
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文獻參考,可查看網頁來源中的詳細引證。
奇辟(qí p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意思特别、非同尋常。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奇(qí):由一筆的“一”構成,是一個基本的漢字。
辟(pì):由辛部和白部組成,辛部在左,白部在右,筆畫數為13。
奇辟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流傳至今。其中,“奇”意為非常、稀奇,而“辟”是指開辟、發明,表示獨具創意和巧思。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想法、觀點、行為等的與衆不同和獨到之處。
繁體字“奇辟”的寫法為「奇闢」。繁體字常在傳統書法、文化傳承等領域使用,帶有一種古典的美感。雖然兩者寫法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奇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同的書法流派、不同時期可能有細微差别,這取決于曆史和個人審美。然而,核心意義一直保持一緻,即指非同尋常、特别之意。
1. 他的觀點真奇辟,讓人眼前一亮。
2.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奇辟新穎,讀者對此贊不絕口。
3. 她給出了一個奇辟的解決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組詞:奇思妙想、辟謠、奇特、開辟等。
近義詞:獨到、卓越、巧妙等。
反義詞:平庸、普通、常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