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音的意思、觀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音的解釋

見“*********”

詳細解釋

即 ********* 。 唐 時避 太宗 李世民 諱,省稱 觀音 。 唐 張說 《觀音菩薩像頌》:“我聞上古有聖人,心入羣有,身包大空,普觀一切音聲,其名曰 觀音 菩薩。”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天下寺立 觀音 像,蓋本于 唐文宗 好嗜蛤蜊。”《紅樓夢》第八八回:“這樣説來,老太太做了 觀音 ,你就是 龍女 了。”參見“ *********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觀音"是漢傳佛教核心信仰對象之一,全稱"觀世音菩薩",梵語音譯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該詞由"觀"與"音"複合構成,"觀"指洞察世間萬象的智慧觀察,"音"特指衆生疾苦的呼救聲。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此名號源自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救度特性。

在漢語語義演變中,"觀音"一詞經曆了雙重文化重構:首先作為外來宗教概念的漢譯,通過格義法對接本土語言體系;其次在唐代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簡化為"觀音",這一演變記錄于《大唐西域記》。字書《說文解字注》釋"觀"為"谛視","音"為"聲成文者",二字組合形成"以智慧谛聽衆生心聲"的複合語義。

從宗教語義學角度,該詞包含三層核心義項:其一指代具備"耳根圓通"修行果位的大乘菩薩;其二象征"慈悲濟世"的佛教核心理念;其三衍生出"尋聲救苦"的功能性宗教意象。這種語義結構在《佛教大辭典》中被歸納為"體、相、用"三位一體的佛教術語特征。

現代漢語詞典學特别指出,"觀音"已成為跨宗教文化符號,在《漢語大詞典》中既保持佛教術語的專業性,又衍生出"慈悲化身""救難者"等世俗語義,其詞義擴展軌迹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語言接觸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觀音(Guānyīn)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薩,全稱“觀世音”,其含義和地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一、名稱與起源

  1. 梵文含義
    源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阿縛盧枳帝濕伐邏),意為“觀照世間衆生的悲苦之聲”。“觀”指以無漏智慧洞察世間,“音”指一切衆生的祈求之聲。

  2. 中文稱謂演變
    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略稱“觀音”,而玄奘譯《心經》時采用“觀自在”一名,強調其自在無礙的智慧。

二、佛教地位

  1. 菩薩身份與佛果
    觀音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化身,雖以菩薩形象普度衆生,但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其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救度衆生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

  2. 西方三聖與四大菩薩

    • 作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 與文殊、普賢、地藏并列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

三、形象與道場

  1. 形象演變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女性化造像,唐代後盛行女相,象征慈悲柔和。常見形象包括手持淨瓶、楊柳枝的“楊柳觀音”或千手千眼像。

  2. 道場聖地
    中國浙江普陀山被認為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之稱。

四、信仰核心

觀音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為信仰核心,強調“有求必應”,《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其能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是民間最廣泛崇奉的佛教形象之一。


提示:如需了解更詳細的經典依據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妙法蓮華經》或佛教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一家奧林匹克運動會卑庶悲吒笨嘴拙舌蔽塞不了緣單間電工扉頁奉攀豐饩風行電照附旅高爾夫球運動隔塞公曹拱木光電光亮貴茂歸桡顧息孤吟讧賊混為一談火禁見貌辨色街途瘠己肥人金壺墨君主專制抗顔匡算蠟日雷霆炮量功龍藏孖舲艇美氣廟器鳴放南村拿腔作勢内勤尼首尼阻七星燈三冬二夏山公啟事涉筆成趣盛産失竊宿莽唐宋八大家文鈔桐木布團費弦月窗嚣然吓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