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道家修煉。語本《至遊子·陰符》:“陽者汞也,其性飛者也;陰者鉛也,其性伏者也。聖人伏陽汞以鍊其魄,飛陰鉛以拘其魂。” 唐 李白 《贈嵩山焦煉師》詩:“潛光隱 嵩嶽 ,鍊魄栖雲幄。” 唐 奚賈 《谒李尊師》詩:“鍊魄閉瓊戶,養毛飛洞天。”
鍊魄(liàn p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釋義可從單字拆解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理解:
鍊(liàn)
本義指用火加熱使金屬熔化提純,引申為錘煉、修煉。在道教文化中特指通過特定方法修煉身心,如《說文解字》釋:“鍊,冶金也。”
例證:《淮南子·俶真訓》載“鍊精易形”,指修煉精神以改變形體。
魄(pò)
指依附形體的精神,與“魂”相對。《左傳·昭公七年》疏:“魄,形也。”古人認為“魄”主司人體感官與本能,需通過修煉升華。
鍊魄指通過道家方術修煉魂魄、凝聚精神,以求長生或超脫生死。其核心含義包含:
該詞集中體現道教“形神俱妙”的修行思想,多見于丹經道書。唐代司馬承祯《坐忘論》強調“鍊魄為玉,保而持之”,将魂魄修煉喻為琢玉成器。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始線上資源有限,部分文獻未提供鍊接,标注版本信息供學術溯源。)
“鍊魄”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與道家修煉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鍊魄(liàn pò)指道家修煉中對“魄”的錘煉或提升。在道家思想中,“魄”與“魂”共同構成人的精神實體,其中“魄”通常被視為依附于形體的陰神,主管生理本能和感知能力。
現代語境中,“鍊魄”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古漢語或道家文化研究中的專有概念,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其内涵。
白面郎君貝塔悲泫摽貨不打不相識鏟刈車迹成婣觸陷叢雲燈船鬥暴短策芳樂苑風胎封嘴佛義更世赫赤黃繖慧巧漸慢踐陟筋膜舊第急行軍慨當以慷看風使帆來思琳琅亂君馬群空秘郁末風穆然拈相弄月吟風劈空平蕩熱地蚰蜒人命官司儒柔蠕行商丘生申神筭沈遠侍酒收回成命霜蕊死耗死聲訟費瑣窗塘火偉抱微法問寝視膳纖約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