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殘缺。《後漢書·荀爽傳》:“﹝ 荀爽 ﹞著《禮》、《易傳》、《詩傳》……又作《公羊問》及《辯讖》,并它所論敍,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亡缺是漢語古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學、古籍整理領域,其核心含義指文獻、典籍等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散失或殘缺現象。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其詳細釋義:
通“無”,表示“消失、遺失”。如《說文解字》釋“亡”為“逃也”,引申為“不複存在”。
指器物破損(《說文》:“缺,器破也”),引申為“不完整”。
二字組合後特指典籍、文字因戰亂、蟲蛀、傳抄失誤等原因導緻的部分散佚或内容殘缺。
例證:
《漢書·藝文志》載:“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此“缺”即近“亡缺”之意。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1403頁:
亡缺:wáng quē
釋義:散失殘缺。
書證:
- 《隋書·經籍志》:“自漢以來,學者尤重章句訓诂,而篇章亡缺,莫知所起。”
- 宋·朱熹《跋〈通鑒紀事本末〉》:“然其書亡缺,不可複得。”
如《晉書·荀勖傳》載秘閣藏書“多所亡缺”,指官方藏書因戰亂遺失。
如清代校勘學家顧廣圻《思適齋集》提到舊本《列子》“篇内亡缺數十字”,指原文字句脫落。
在古籍整理領域,“亡缺”仍為專業術語,用于描述: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規範)
“亡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散失殘缺,多用于描述文獻、著作等因曆史原因導緻的不完整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文獻缺失
常用于形容古籍、典籍因年代久遠或戰亂等原因部分失傳。例如《後漢書·荀爽傳》記載:“(荀爽)所著百餘篇,今多所亡缺”,指其著作散失不全。
比喻性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可引申為“失去重要事物”,例如成語用法中表示不可或缺之物的缺失,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亡缺”是一個強調散失導緻不完整的書面詞彙,多用于曆史文獻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等原始史料來源。
白裘鄙慝不知凡幾承闊慈佑寸節丹居靛草電舉斷科法籙坊官凡事格納公甫勾稽構求寒緯好好和婉椒柏酒交線戲今且謹擇疽腸俊龐刊道誇目匡定狂飛練漂黧雞賃值李托塔亂世膟膋媒人婆凝竚賠填貧眼遷吏起民蚯螾散樂墒情燒羊水城睡功廋辭縮衄踏鞒鐵騎頽習晚發五讓無士馬鄉董相彊霄雿遐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