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祇洹精舍 ”。1.“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 印度 佛教聖地之一。 晉 法顯 《佛國記》:“池流清浄,林木尚茂,衆華異色,蔚然可觀,即所謂 祇洹精舍 也。” 北周 庾信 《五張寺經藏碑》“ 舍衛 之國,祇洹之園” 倪璠 注引《浮屠經》:“ 臨兒國王 隱屠太子 ,父曰 屠頭邪 ,母曰 莫邪屠 ,生處名 祇洹精舍 ,在 舍衛國 南四裡。”
(2).泛指修行精舍。《宋書·範泰傳》:“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祇洹精舍。”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製雖小,巧構難比。”參見“ 祇園 ”。
祇園精舍(又作“祇洹精舍”“祇樹給孤獨園”),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寺院遺址,為佛陀重要的弘法道場之一。其釋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佛教文化背景作如下解析:
祇(qí)
指地神“祇陀”(梵語Jetā),常與“天”并稱“天神地祇”。此處特指古印度舍衛城祇陀太子的園林。
《漢語大詞典》: “祇”指地神,亦用于專名“祇陀”。
園
指園林、苑囿,即祇陀太子擁有的林地。
精舍
原指儒者講學之所,後漢譯佛教典籍中特指僧人修行、講經的場所,即寺院。
《佛學大辭典》: “精舍”即寺院别稱,如印度之祇園、竹林精舍。
祇園精舍得名于兩位布施者:
二者共同供養佛陀,故全稱“祇樹給孤獨園”(梵語Jetavana-Anāthapiṇḍikārāma)。
《大唐西域記》: “昔者給孤獨長者市園,黃金遍布,祇陀獻樹,因以名焉”。
佛陀在此駐留二十餘年,宣講《金剛經》《阿彌陀經》等多部經典,成為佛教傳播中心。
常見于詩詞典故,象征清淨道場。如王維“祇園樹老梵聲小”。
體現“布施”“衆緣和合”的佛教思想,融合貴族與平民的供養功德。
遺址位于今印度北方邦舍衛城(Sāvatthī),考古發現僧房、講經台等遺迹。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詳載其盛況,後世漢傳佛教寺院常以“祇園”命名殿閣,延續文化記憶。
參考來源:
祇園精舍是佛教早期的重要修行場所,也是釋迦牟尼傳法的核心聖地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釋:
祇園精舍全稱“祇樹給孤獨園”(梵語Jetavana-anāthapiṇḍikasyārāma),由兩位核心人物共同建成:舍衛國太子祇陀(Jetā)與富商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
祇園精舍的興衰反映了佛教早期發展的曆程。據載,精舍後因火災損毀,但祇陀太子供養的樹木始終留存,成為佛教徒心中的精神象征。
巴爾幹半島百疊白眼窩八正悖耄表慶草迷柴木羼補杵搏石欑植打怵逮至斷腸草短學返攻豐淫袱駝浮淫綱鹽割減工傷保險寒粟黑氓花戶踐信剿截界疆警絕瘠弱居曲拉晚兒罹難龍圖閣孟贲面子帳南北學骈枝俪葉清淨青衲輕骛情緣人死留名灑瀝升常施檢石涅霜井汰揀田圻退送屯丁屯嘯韋編三絕畏疾五兵佩顯道神纖惡小減銷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