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痿蹶的意思、痿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痿蹶的解釋

亦作“ 痿蹷 ”。1.指手足萎弱無力,動作行走不便的病症。亦特指下肢麻痹。 晉 王叔和 《脈經·診百病死生訣》:“診人被風不仁痿蹷,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紫菀》:“去蠱毒痿蹶,安五臟。”

(2).泛指廢弛停滞不前。 宋 蘇轼 《教戰守策》:“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痿蹶(wěi ju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中醫典籍或文言文獻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應用兩方面理解: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拆解

    • 痿:指肌肉萎縮無力,肢體萎弱廢用。《說文解字》釋為“痹也”,即身體麻痹、功能衰退。
    • 蹶:原義為跌倒、僵仆,引申為衰竭、枯竭。《廣雅·釋诂》注“蹶,敗也”,形容生機斷絕。

      合義:形容肢體萎弱枯竭,喪失行動能力的狀态,常見于中醫對癱瘓、痿證的描述。

  2. 典籍用例

    如《黃帝内經·素問·痿論》載:“宗筋弛縱,發為筋痿……故曰痿蹶。”此處指筋脈弛緩、肢體廢用的病證(來源:中醫經典《黃帝内經》)。


二、醫學引申義(中醫語境)

在中醫理論中,“痿蹶”特指氣血虧虛導緻的肢體萎弱、運動功能障礙,屬“痿證”範疇:


三、語用特征

  1. 現代使用:該詞已罕見于日常語言,僅存于中醫文獻、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論述中。
  2. 近義區分:
    • 與“痿痹”區别:“痹”側重麻木疼痛,“痿蹶”強調功能喪失。
    • 與“癱瘓”區别:現代“癱瘓”涵蓋範圍更廣,“痿蹶”專指萎弱無力的痿證類型。

參考文獻來源

  1. 字義解析依據:《說文解字》《廣雅》《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醫學釋義來源:《黃帝内經》《醫宗金鑒》《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3. 語用分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語言學學術論文。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典籍名稱及權威出版社版本,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痿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醫學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一、醫學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手足萎弱無力、動作或行走不便的病症,尤其特指下肢麻痹。例如:

    • 晉代王叔和《脈經》提到“痿蹷”與脈象虛實的關聯。
    •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紫菀可治“痿蹶”。
  2. 病理表現
    表現為肢體麻痹、機能衰退,甚至完全無法行動。如“痿蹶”常與“不仁”(麻木)并提,屬中醫“痿證”範疇。

二、比喻含義

  1. 引申義
    泛指事物或狀态的廢弛、停滞不前。例如宋代蘇轼《教戰守策》中以“痿蹶”形容社會剛勇之氣的衰退。
    也可形容人在困境中失去動力或信心,如成語用法“痿蹶不振”。

  2. 構詞解析

    • “痿”指身體機能喪失(如“陽痿”),
    • “蹶”本義為跌倒,引申為失敗或衰退。
      二者結合既描述生理病态,也暗喻整體衰微。

三、讀音與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典籍中的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脈經》《本草綱目》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骨敖客白樓亭白手起家閉門卻掃婢妮常經吹魂大陸坡躭饒登尋斷槎發爨翻飛方絮風華絕代逢賢把贈負才使氣浮漂扶佐恭承閨中鼓嚴酣恣诃辱轟殺紅嘴綠鹦哥皇急黃幔誨約澗隈監壹空談快遊匡惡匡複六谷曆葉米課凝寂甯泰弄乖硼10鋪尺起居無時青稻傾毀稽首瑞鶴仙奢尚釋讀獅子樹植堂上鐵腕桐葉之封穨毀無庸置疑鄉先達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