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絮的意思、方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絮的解釋

絮紙;紙。《初學記》卷二一引 漢 服虔 《通俗文》:“方絮曰紙。”《文房四譜》卷四引 唐 段成式 《與溫庭筠雲藍紙絕句》序:“紅方絮中,更拟相思之曲。” 宋 吳淑 《紙賦》:“方絮之體,平滑如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專稱,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一、造紙術術語 作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雅稱,"方絮"特指早期以絲絮為原料制作的方形紙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紙"字時記載:"絮一苫也",說明漢代造紙工藝與絲絮的密切關聯。宋代《文房四譜·紙譜》更明确記載:"漢初已有幡紙代簡……方絮曰紙",印證該詞在造紙史上的專業地位。

二、紡織工藝概念 在紡織領域,"方絮"指經過特殊工藝制成的方形絲綿片材。明代《天工開物·乃服》詳述制絮工藝:"雙宮繭則同功,煮練極精,成方絮以備紡",表明這是古代高級紡織原料。這類方絮多用于制作貴族服飾的夾層填充物,其規格尺寸在清代《蠶桑萃編》中有"每方尺重二錢"的量化記載。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專業術語詞條,其釋義融合了古代手工業兩大重要門類的技術特征,體現了漢語詞彙承載的科技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方絮”是中國古代對紙張的一種别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定義

“方絮”指代紙張,源于古代漂絮工藝的副産品。古人在制作絲綿時,将次等蠶繭漂洗後,殘留在篾席上的纖維薄片經晾幹剝離,形成可用于書寫的材料。

二、曆史淵源

  1. 工藝來源:漢代《通俗文》記載“方絮曰紙”,說明其與絲織業密切相關。這種紙最初是漂絮過程中無意産生的薄片,後逐漸被用作書寫載體。
  2. 古籍記載:唐代段成式在《與溫庭筠雲藍紙絕句》序中提到“紅方絮中”,宋代吳淑《紙賦》描述“方絮之體,平滑如砥”,均印證了方絮作為紙張的用途。

三、名稱解析

四、其他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需注意,“方絮”另可指代現代畫家姓名,但此含義與詞彙本義無關。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若需查閱古籍原文或工藝細節,可參考《通俗文》《文房四譜》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蓮花盞報礦蹩扭饞佞超世絶倫赤都侈聲傳戰存在當家子刀切豆腐兩面光島嶼電價燔蕩放馬後礮關鎖恒齒貨賂降格以求艱巨奸朋寄論鏡聽肯不肯連六鳌嶺腹靈徒林籁禮樂鸾剪鸾形馬超芒屩羃曆敉平米巫歐秦瞥觀切要輕隽欽挹拳王日莫溶洞山奧山委牲石省堂深入淺出身外之物設修祀田算事鐵釺聽神經讬肺腑五講四美鮮柔閑約約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