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承的意思、恭承的詳細解釋
恭承的解釋
敬奉。 漢 賈誼 《吊屈原賦》:“恭承嘉惠兮,俟罪 長沙 。”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唐 李白 《東武吟》:“恭承鳳皇詔,欻起雲蘿中。”
詞語分解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專業解析
"恭承"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漢語複合詞,由"恭"和"承"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體現為以恭敬的态度接受、承受或繼承。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與構詞法:
- 恭 (gōng):本義指态度肅敬、有禮貌。《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引申為恭敬、謙遜有禮的态度。在"恭承"中,"恭"作為狀語,修飾後面的動詞"承",表示"承"的方式是恭敬的。
- 承 (chéng):本義指捧着、接受。《說文解字》釋為"奉也。受也。"引申為接受、承受、繼承、承擔等義。在"恭承"中,"承"是核心動詞,表示接受或繼承的動作。
- 因此,"恭承"屬于狀中結構(狀語+中心語)的複合詞,意為"恭敬地接受/承受/繼承"。
-
核心含義:
- 恭敬地接受:指以謙恭、莊重的态度接受某物(如賞賜、命令、教誨等)。強調接受時的禮儀和内心的尊重。
- 恭敬地承受:指以恭敬的心态承擔或擔負(如責任、使命、恩澤等)。
- 恭敬地繼承:指以虔敬的态度接續或沿襲(如傳統、遺志、帝位等)。常用于繼承大統或重要事業。
-
典籍用例與語境:
- 接受賞賜或命令:
"臣雖不敏,恭承嘉惠。" (《史記·三王世家》) - 我雖然不聰慧,但恭敬地接受(陛下)美好的恩賜。
"恭承明命,絜齋沐浴。" (《宋書·禮志三》) - 恭敬地接受(祭祀的)明确指令,潔淨身心齋戒沐浴。
- 繼承大統或遺志:
"恭承天命,君臨萬方。" (唐代诏書常用語) - 恭敬地承受上天的旨意,統治天下四方。
"恭承先志,聿修明德。" (仿古文體) - 恭敬地繼承先人的志向,努力修養光明的德行。
- 承受恩澤或教誨:
"恭承聖訓,夙夜匪懈。" (仿古文體) - 恭敬地承受聖上的教誨,日夜不敢懈怠。
-
現代使用與辨析:
- "恭承"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仿古文體、曆史文獻引用或特定場合(如祭文、碑銘)中,以表達莊重和敬意。
- 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恭敬地接受"、"敬受"、"謹承"、"奉承"(此指奉行、接受,非阿谀奉承義)等詞相近,但"恭承"的書面語色彩和莊重感更強。
- 注意與"奉承"(fèngcheng,指讨好巴結)在讀音和現代常用義上的區别。
"恭承"是一個古雅莊重的文言詞彙,意為"恭敬地接受、承受或繼承"。它強調在接納、承擔或接續事物時,所持的肅穆、謙卑和尊重的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接受君命、賞賜、教誨或繼承帝位、遺志等莊重場合。在現代漢語中,其使用範圍已大大縮小。
網絡擴展解釋
“恭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ōng chéng,意為敬奉、恭敬地接受或奉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義解析
- 恭:表示恭敬、謙遜的态度,如“恭候”“洗耳恭聽”。
- 承:有接受、承擔之意,如“承命”“承制”。
組合後,“恭承”強調以謙恭的态度接受或履行某事。
2.文獻用例
- 漢·賈誼《吊屈原賦》:“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意為“恭敬地接受皇帝的恩惠,前往長沙待罪”。
- 南朝·謝靈運《初去郡》:“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表達對古人教誨的敬奉與遵循。
- 唐·李白《東武吟》:“恭承鳳皇诏,欻起雲蘿中。”
描述接到诏書後恭敬奉行的态度。
3.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恭承”,多用于文學或仿古語境,強調對傳統、教誨或使命的尊重與履行。例如:
“恭承祖訓,恪守家風”。
4.近義詞與擴展
“恭承”是古典文獻中常見的詞彙,核心含義為“以恭敬之心接受并履行”,常見于詩詞或曆史文本。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可參考《吊屈原賦》《東武吟》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貝疙瘩把戲表曝參伍錯縱炒鍋寵命出飯純色刺肚粗使單軌丹局道曹獨行反襯防不及防方枘範仲淹鳳膏高世駭俗黃芽歡遊昏曀禍稔惡積忌妒精打精靜言蠲複軍廥跼足孔眼枯木再生壸政朗爽臨潼鬥寶鸾镳麻醉劑暖國偶力旁坐破曙破葉箭掮木梢清秋泣下如雨憩休權命忍隽不禁仁心任戰掃盲贍裕世将爽目嵩峻太陽神跳白果緼藉下丹田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