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過失。語出《孝經·事君》:“将順其美,匡救其惡。” 唐玄宗 注:“匡,正也;救,止也。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及 大禹 成功,九序惟歌; 太康 敗德,五子鹹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
“匡惡”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匡”和“惡”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糾正、制止邪惡或錯誤的行為”。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匡”本義為方正、矯正,《說文解字》釋為“匡,飯器,筥也”,引申為糾正、扶助;“惡”指不良、邪惡的言行。《漢語大詞典》中“匡惡”被定義為“糾正邪惡之事”,強調對錯誤或惡行的幹預與修正。
構成分析
該詞屬于動賓結構,其中“匡”為動詞性語素,表示動作;“惡”為名詞性語素,指代對象。類似結構的詞語如“匡正”“匡謬”,均以“匡”為核心表達修正行為。
典籍用例
古代文獻中,“匡惡”多用于政治或道德語境。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善則賞之,過則匡之”的表述,體現通過“匡”實現社會規正的理念,與“匡惡”内涵相通。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匡惡”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對曆史、文化或倫理現象的評論,如“匡惡揚善是傳統道德的重要準則”。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語義泛化。
“匡惡”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匡惡”指糾正過失或邪惡,尤其強調對上位者(如君主)錯誤行為的規勸與制止。核心含義來自《孝經·事君》:“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即發揚君主的善行,糾正其惡行。
近義詞:匡正、糾謬、規谏
反義詞:阿谀、縱惡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孝經》原文及《文心雕龍》相關章節。
百則巴林别貢撥畦參縒朝享陳寃創稾寸步不讓打趁斷壁遏逸風雨飄搖蛤解蛤精疾閣手關聖賢漢臯寒條湖霸恢詭谲怪箭笴檢較簡徒急忙靜嚴君子人開懷客裳快抃老趼廉價連頭眉力偶絡緯門女黔蒼乾粉前合後偃癯露攘袖塞嘿三白剩餘價值規律勝緻仕林獸暴算器貪昧談啁天口挑精抟囷塗汙慰問電文籍先生問審無腆香絨撷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