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睨自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釋義與拼音
2. 出處
源自宋代王谠《唐語林·豪爽》中的記載:“鄭太穆郎中為金州刺史,緻書于襄陽司空頔,傲睨自若,似無郡僚之禮。”。
3. 用法與例句
4. 近義詞
5. 補充說明
該成語強調外在行為與内在态度的結合,既包含傲慢的眼神(“睨”),也體現對周圍事物的輕視(“自若”)。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宋代文獻或成語詞典。
傲睨自若,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自信、從容不迫的态度和神情。它表示一個人毫不在乎外界評價,自持高傲的姿态。
傲(人偏旁 + 歲):部首“人”,總筆畫數14
睨(目字旁 + 耳字旁 + 屍字旁):部首“目”,總筆畫數13
自(自字旁):總筆畫數6
若(艹字頭 + 又字旁):部首“艹”,總筆畫數 8
“傲睨自若”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後來成為了用來形容人的态度和神情的成語。
傲睨自若(繁體字):傲臨自若
古時候“睨”字的左上方是“目”字旁,而不是現在的“目”字旁和“耳”字旁結合。
他在困境中傲睨自若,展現出了他的堅強和自信。
高傲、自信、從容不迫
高傲自負、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恭謙、謙遜、低姿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