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竹的意思、格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竹的解釋

指 明 王守仁 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 明 錢德洪 《王文成公年譜》:“二十一歲在 越 ……是年為 宋 儒格物之學,先生始侍 龍山公 于京師徧求 考亭 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衆物必有表裡精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清 魏源 《王文成公贊》:“ 朱子 格物何曾教人格竹,此亦《語録》之一病。” 嚴複 《救亡決論》:“前 明 姚江 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業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竹"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典故,特指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探究"格物緻知"理論的實踐嘗試。該詞由"格"與"竹"二字構成:"格"取《禮記·大學》中"緻知在格物"的推究之義,"竹"則指具體研究對象。

據《傳習錄》記載,1502年王陽明依照朱熹理學主張,連續七日靜觀庭院青竹,試圖通過觀察事物表象來參悟天理,最終因勞思成疾而失敗。這一事件标志着他對程朱理學方法論的根本性質疑,為其後期創立"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學體系提供了實踐依據。

在漢語語義演變中,"格竹"已超越具體曆史事件,衍生出三重内涵:

  1. 認知論層面:象征傳統儒學"外求于物"的認識路徑,與心學"内求本心"形成對照(參考《中國哲學簡史》)
  2. 方法論層面:指代脫離實踐基礎的純理性思辨,現代常喻作機械教條的研究方式
  3. 教育哲學層面:體現個體認知局限性與認知方式選擇的重要性(參考《陽明學研究年鑒》)

該典故在《明儒學案》《王文成公全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數字化古籍庫收錄了相關原始文獻。當代學者陳來在《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中強調,格竹事件實質揭示了"物理"與"吾心"的辯證關系,構成宋明理學轉型的關鍵節點。

網絡擴展解釋

“格竹”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經典典故,與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陽明)的早期思想探索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背景

“格竹”源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的“格物緻知”理念,原指通過研究事物本質來獲取知識。其中:

二、典故核心事件

據明代錢德洪《王文成公年譜》記載:

三、失敗原因與思想轉折

王陽明此次實踐失敗的關鍵在于:

  1. 理學方法的局限性:朱熹主張通過觀察外物窮究“天理”,但王陽明發現此路徑難以通達終極真理。
  2. 心學萌芽:此次挫敗促使他轉向“心即理”的哲學體系,提出“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主張真理應向内心求索。

四、曆史評價與影響


注:若需查閱原始文獻細節,可參考《王文成公年譜》、王陽明著作及《大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阿侄保宥迸火笨窳秉戎兵資嶒崚儳亂蟲魚抽水馬桶蔥粲萃次麤劣存雄答覆跌停闆東寺對诏根基構塼鶴健皇機會館醮供捷業絜粢晉陽關客道窠名昆侖竹涼暗諒察骊龍珠菱花鏡名滿天下念書辟難辟選曝屍青色磬懸青州曲丘植诠筆榮色喪荒善信沈木香沈溺沈種攝事失張失緻隨民戶鎖子甲糖衣炮彈偷嫷微論汙濺無那哈小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