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鞫谳的意思、鞫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鞫谳的解釋

審訊議斷(獄案)。《宋史·職官志五》:“﹝大理寺﹞ 元豐 官制行,置卿一人……卿掌折獄、詳刑、鞫讞之事。” 清 沉德潛 《百一詩》之一:“鞫讞恣撻辱,需索空雞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鞫谳”是一個古代司法術語,由“鞫”和“谳”兩字組成,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程式:

  1. 鞫(jū)
    指審訊、查問案情的過程。《說文解字》釋為“窮理罪人”,即徹底追究犯罪事實。例如在宋代司法中,“鞫司”負責審訊犯人、收集證據。

  2. 谳(yàn)
    指審議定罪、判定刑罰。《漢書·刑法志》提到疑難案件需“謹谳之”,即謹慎議罪。宋代“谳司”則依據律法對審訊結果進行複核和判決。

整體含義
“鞫谳”合稱表示古代司法中“審訊”與“定罪”兩個關鍵環節,尤其體現在宋代“鞫谳分司”制度中。該制度将審訊與判決權分立,由不同官員負責,旨在防止冤案、制約司法權力(如《宋史·職官志》記載的“獄司推鞫,法司檢斷”)。

應用背景
這一概念常見于宋元法制史,例如《洗冤集錄》等文獻中,反映了古代對司法公正的追求。現代研究中,“鞫谳分司”常被類比為“審判分離”的早期雛形。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鞫谳》的意思

《鞫谳》(jù y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審訊、刑訊。通俗來講,可以理解為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審理和強制訊問,以獲取證據或真相。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鞫谳》的部首是“革”(gé),同時也是康熙字典中的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為24畫。

來源

《鞫谳》一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法律制度,它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描述的是當時刑法中審判犯人的程式和方法。

繁體

《鞫谳》的繁體字為「鞫諼」,它在傳統中文書寫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鞫的形态與現代相似,谳的古字形為「*ヱ斤」,較為複雜。隨着漢字簡化改革的進行,簡化字“讓”取代了谳的舊字形「*ヱ斤」。

例句

1. 嚴肅的法庭上,法官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鞫谳,以保障正義。

2. 在古代,鞫谳往往采用酷刑來逼供,現代刑法已經廢除了這種殘酷的手段。

組詞

審鞫(shěn jù):審訊、審判犯人的意思。

谳獄(yàn yù):刑訊,特指在法庭上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審訊和訊問。

近義詞

審問(shěn wèn):指對嫌疑人進行訊問、審查的意思,與鞫谳有相似的意義。

訊問(xùn wèn):對疑犯進行詢問以獲取證據或真相的意思,與鞫谳有相似的用法。

反義詞

仁義(rén yì):指人們對于他人的寬容、慈愛和善意的态度,與鞫谳的嚴厲和追究相反。

寬大(kuān dà):指對犯罪分子在判決和懲罰上給予寬容、溫和的态度,與鞫谳的嚴格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