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鄭玄 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鵜翼”比喻居官而不稱職。《北史·盧恺傳》:“今 神歡 出自染工,更無殊異,徒以家富自通,遂與搢紳并列。實恐鵜翼之刺,聞之外境。” 唐 劉禹錫 《謝春衣表》:“在身不稱,恐招鵜翼之譏;居位無功,叨受鶴文之賜。” 宋 司馬光 《奉和何濟川代書三十韻寄諸同舍》:“鵜翼顔何厚,錐囊意未攄。”
鹈翼是古代漢語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組合詞,典出《詩經·曹風·候人》"維鹈在梁,不濡其翼"句。該詞的本義指鹈鹕鳥的翅膀,但在經典注疏中被賦予特定文化内涵。
從訓诂學角度解析:
字詞本義
"鹈"即鹈鹕,《說文解字》釋為"洿澤鳥",段玉裁注稱其"喙長尺餘,颔下胡大如數鬥囊"。翼指鳥類翅膀,《爾雅·釋器》載"鳥曰翼"。
經典釋義
《毛詩故訓傳》解"鹈翼"為"洿水鳥而食魚,能濡其翼",鄭玄箋注強調"鹈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朱熹《詩集傳》引申為"不稱其服"的隱喻,指居位者未盡其責。
文化象征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用于諷喻官吏失職,如《後漢書·文苑傳》引仲長統《昌言》"今之君子,鹈翼不濡",喻指官員屍位素餐。清代王夫之《詩經稗疏》更明确指出"鹈翼喻官守"。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936頁收錄該詞條,釋為"比喻居官而不稱職",引《詩經》鄭玄箋為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75頁則标注其典源及引申義。
主要參考資料:
“鹈翼”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詞彙,主要用于比喻官員不稱職或德不配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詩經·曹風·候人》中的“維鹈在梁,不濡其翼”,描寫鹈鹕(一種水鳥)站在魚梁上卻不沾濕翅膀捕魚。鄭玄在注解中認為,鹈鹕本應濡翼捕食,但此處反常,暗喻小人居官卻未盡職責。
比喻意義
後以“鹈翼”代指身居官職卻不稱職的行為,尤其影射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官位者。例如《北史·盧恺傳》用“鹈翼之刺”批評以財富跻身官場之人,劉禹錫的《謝春衣表》也以“鹈翼之譏”自省任職無功。
引申與用法
“鹈翼”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問題,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是中國古代經典文化中“以物喻人”的典型範例。
暴舉蔽柨不恰好騁辨傳三過四詞律呆呆鄧鄧大夫松電視廣播調職饾湊富穣格殺格術官錢河帥槐膠火冒三丈儉歲嬌鸾雛鳳交隱解搆激令開渎克逮克容袴襦歌樂不思蜀冷貨遼江靈帏留質録治買臉懋能沒頭蒼蠅萌達明朗朗鳥蟲篆彭铿箳篂前卻情況輕視傲物窮源求瘼七灣八扭山虧一篑神鑒豎笠虒台曭莽陶陰媮風頽乏蛻殼馱轎萬口一詞文蛋午影扱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