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鄭玄 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後以“鵜翼”比喻居官而不稱職。《北史·盧恺傳》:“今 神歡 出自染工,更無殊異,徒以家富自通,遂與搢紳并列。實恐鵜翼之刺,聞之外境。” 唐 劉禹錫 《謝春衣表》:“在身不稱,恐招鵜翼之譏;居位無功,叨受鶴文之賜。” 宋 司馬光 《奉和何濟川代書三十韻寄諸同舍》:“鵜翼顔何厚,錐囊意未攄。”
“鹈翼”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詞彙,主要用于比喻官員不稱職或德不配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詩經·曹風·候人》中的“維鹈在梁,不濡其翼”,描寫鹈鹕(一種水鳥)站在魚梁上卻不沾濕翅膀捕魚。鄭玄在注解中認為,鹈鹕本應濡翼捕食,但此處反常,暗喻小人居官卻未盡職責。
比喻意義
後以“鹈翼”代指身居官職卻不稱職的行為,尤其影射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官位者。例如《北史·盧恺傳》用“鹈翼之刺”批評以財富跻身官場之人,劉禹錫的《謝春衣表》也以“鹈翼之譏”自省任職無功。
引申與用法
“鹈翼”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問題,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是中國古代經典文化中“以物喻人”的典型範例。
《鹈翼》是一個成語,表示魚鹈展開翅膀的形态。在引申意義上表示事物狀況或形态。
成語《鹈翼》的部首是鳥(鳥)部,由“鳥”和“羽”組成。共有14個筆畫。
《鹈翼》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繁體字為「鵜翼」。
在古時候,漢字《鹈翼》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帛書《老子道德經》中寫作「鵜翼」。
他的事業展開後,如鹈翼般翺翔于社會之上。
展翅高飛、展翅欲飛。
揚帆起航、騰飛、翺翔。
束縛、羽翼未豐、禁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