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啟蟄的意思、啟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啟蟄的解釋

(1).節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複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 孔穎達 疏:“《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其《傳》曰:‘言始發蟄也。’” 楊伯峻 注:“啟蟄猶今言驚蟄, 宋 王應麟 所謂‘改啟為驚,蓋避 景帝 諱。’至 漢 行太初曆,改驚蟄在雨水後,為 夏 正二月節氣,古之驚蟄在雨水前,為 夏 正正月之節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不藉》:“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

(2).謂驚起蟄伏過冬的動物。 駱鵬 《寄懷師農》詩:“風高尚有南飛雁,龍伏曾無啟蟄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啟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啟蟄”原指二十四節氣之一,現稱“驚蟄”。古人觀察到冬季蟄伏的動物在春季恢複活動,故以“啟蟄”命名這一節氣,意為“開啟蟄伏狀态”。

二、曆史演變

  1. 名稱變遷:漢代以前稱“啟蟄”,後因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為“驚蟄”。
  2. 節氣順序:在漢代《太初曆》中,啟蟄原為正月節氣,驚蟄為二月節氣;唐代後兩者合并為“驚蟄”,沿用至今。

三、物候特征

四、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啟蟄”象征生機複蘇,如駱鵬詩句“龍伏曾無啟蟄雷”,暗喻時局壓抑下的期待。

五、現代對應

現代“驚蟄”對應公曆3月5-6日,三候為“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鸠”,仍保留“喚醒生命”的核心意象。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古籍記載或農事習俗,可查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啟蟄:詞義及來源

《啟蟄》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萬物在冬眠期結束後重新蘇醒;二是比喻事物發展或人們生活活躍起來。

這個詞可以從其構成來理解:啟字的本義是開啟、啟發,蟄字則指冬蟄,即春天動物蘇醒。結合起來,意味着萬物從冬眠中蘇醒,生機勃發。

拆分部首和筆畫

啟蟄的兩個字分别由“啟”和“蟄”組成。

啟字的部首是口,它的拼音是qi3,總筆畫數為7。

蟄字的部首是虍,拼音為zhe2,總筆畫數為14。

繁體寫法

《啟蟄》的繁體寫法為「啟蟄」。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啟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以篆書為例,其字形為「戒」加「口」,表示警戒、啟示之意。

而蟄字的古代寫法為「虴」,其字形呈現出動物在冬眠中的姿态。

例句

1. 春天來臨,大地萬物開始啟蟄,煥發出勃勃生機。

2. 久違的好天氣讓人感到心情愉悅,仿佛整個城市都在啟蟄

組詞

1. 凋零開啟啟蟄

2. 春風啟蟄

3. 啟蟄之際。

近義詞

蘇醒、複蘇、恢複、活躍

反義詞

冬眠、休眠、停滞、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