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啟蟄的意思、啟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啟蟄的解釋

(1).節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複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 孔穎達 疏:“《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其《傳》曰:‘言始發蟄也。’” 楊伯峻 注:“啟蟄猶今言驚蟄, 宋 王應麟 所謂‘改啟為驚,蓋避 景帝 諱。’至 漢 行太初曆,改驚蟄在雨水後,為 夏 正二月節氣,古之驚蟄在雨水前,為 夏 正正月之節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不藉》:“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

(2).謂驚起蟄伏過冬的動物。 駱鵬 《寄懷師農》詩:“風高尚有南飛雁,龍伏曾無啟蟄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啟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和自然界的複蘇。以下從字源、本義、引申義及文化内涵進行詳細闡釋:

一、字源與本義

  1. “啟”

    本義為“打開、開啟”,引申為“開始、發動”。《說文解字》釋:“啟,開也”,此處指春氣發動,打破冬日的沉寂。

  2. “蟄”

    指動物冬眠藏伏的狀态。《說文解字》稱:“蟄,藏也”,特指昆蟲、獸類冬季潛伏土中不食不動。

    二字組合為“啟蟄”,字面即“開啟蟄伏”,描述春雷驚動地下蟄蟲,使其結束冬眠蘇醒的自然現象。

二、曆史演變與節氣意義

“啟蟄”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後改稱“驚蟄”:

三、文化引申義

  1. 象征生命複蘇

    如《禮記·月令》載:“東風解凍,蟄蟲始振”,以啟蟄喻示天地陽氣生發,萬物煥發生機。

  2. 隱喻人事更始

    古人常借自然現象喻人世變遷,如《宋書·曆志》雲:“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将節氣與祭祀禮制關聯,象征除舊布新。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典籍
    • 《夏小正》:“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
    • 《周禮·考工記》:“凡攫閷援箴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視必撥爾而怒……啟蟄始振。”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啟蟄,節氣名。即驚蟄。”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舊稱啟蟄。”

五、科學内涵

現代氣象學中,“驚蟄”前後東亞暖濕氣流增強,春雷頻發,土壤溫度回升,符合冬眠動物結束休眠的生态規律,印證了古人觀察的準确性。

結語

“啟蟄”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精準描述,更承載着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其演變為“驚蟄”體現了語言與曆史的互動。這一詞彙至今仍鮮活于農諺、文學及傳統習俗中,成為理解中國節氣文化的重要窗口。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許慎,東漢)
  2. 《禮記·月令》(戴聖編,西漢)
  3. 《大戴禮記·夏小正》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5.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啟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啟蟄”原指二十四節氣之一,現稱“驚蟄”。古人觀察到冬季蟄伏的動物在春季恢複活動,故以“啟蟄”命名這一節氣,意為“開啟蟄伏狀态”。

二、曆史演變

  1. 名稱變遷:漢代以前稱“啟蟄”,後因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為“驚蟄”。
  2. 節氣順序:在漢代《太初曆》中,啟蟄原為正月節氣,驚蟄為二月節氣;唐代後兩者合并為“驚蟄”,沿用至今。

三、物候特征

四、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啟蟄”象征生機複蘇,如駱鵬詩句“龍伏曾無啟蟄雷”,暗喻時局壓抑下的期待。

五、現代對應

現代“驚蟄”對應公曆3月5-6日,三候為“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鸠”,仍保留“喚醒生命”的核心意象。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古籍記載或農事習俗,可查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魚半影襃懲伯奇朝衆城雉忡怛颠首兜頭飛镝肥羜複審甘爽關系圭首貴焰孤清恢達矯枉笳箫驚麏敬命筋攣絶亡口賦樂卿兩忘裂眦嚼齒淩鋤李下麋墨名不副實木蹻念咎涅手凝白獰飈拍達平地樓台憑轼旁觀辟倚輕才好施輕俊绮肴熱着殺身報國蛇鑽竹洞﹐曲心還在手影戲帥由水域司寇竦削挑檐鐵皮外觀相準閑慢小複小結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