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論;談論。《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性曠夷,善譚説。”
“譚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議論、談論,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發表見解或讨論話題的行為,與現代漢語中的“談論”相近。例如《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記載:“性曠夷,善譚説。”,描述賀知章性格豁達,善于言談。
字形與通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譚説(tán shu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譚是由谷部和炎部組成,谷部在左邊,炎部在右邊;説是由言部和兆部組成,言部在上方,兆部在下方。
譚説的谷部有3畫,炎部有5畫;言部有7畫,兆部有6畫。
譚説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譚意為讨論和議論,説意為說話和講。這個詞在繁體中寫作譚説。
在古代,譚説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谷部的寫法可能是類似山的形狀,炎部可能類似一把矛;言部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口,兆部可能是類似于六的形狀。
1. 他們圍坐在一起譚説着明天的計劃。
2. 他的演講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譚説。
1. 譚笑:進行輕松和歡樂的讨論。
2. 談論:對某個話題進行讨論。
3. 説明:向他人解釋和說明。
1. 讨論:談論和辯論某個話題。
2. 遣說:陳述和表達意見。
沉默:不說話和不發表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