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ly;alone] 單單
大家都走了,惟獨他還留在那裡靜思
隻有,獨有。《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六年春二月, 吳漢 下 胊城 ,天下悉定,惟獨 公孫述 、 隗嚣 未平。”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五段:“他們可以忍受一切困苦,一切艱難,惟獨看見敵機那種猖狂勁,實在忍不下去。”
“惟獨”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排他性範圍的副詞,強調在特定情境下“隻有某個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或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由“惟”與“獨”兩個限制性語素複合而成,核心語義為“排除其他可能性,限定唯一對象”。其使用具有以下語言學特征:
一、句法功能上主要充當狀語,常與“是”“有”等判斷動詞連用。例如:“衆人皆沉默,惟獨他起身發言”(《漢語副詞例釋》商務印書館,201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指出,這種結構通過對比凸顯特殊性,屬于漢語焦點标記手段之一。
二、語義演變可追溯至上古漢語,《說文解字》載“惟,凡思也”“獨,犬相得而鬥也”,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其中隱含的排他性邏輯為現代用法奠基。
三、語用層面需注意與“唯獨”的異形詞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明确二者為全等異形詞,但建議書面語優先使用“惟獨”以保持漢字表意特性。在實際語料中,該詞多用于文學性文本,如錢鐘書《圍城》中“這船載得起全船人的生命,惟獨載不動方鴻漸的愁緒”即通過排比強化修辭效果。
“惟獨”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強調例外
用于指出在整體中唯一的例外,如:
“大家都走了,惟獨他還留在那裡靜思。”
“晚來得子的陳茂林對兒子百依百順,惟獨在參軍問題上不同意。”
書面語傾向
常見于書面表達或正式語境,如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東觀漢記》:“天下悉定,惟獨公孫述、隗嚣未平。”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安存褓被璧采殘僇春态呆緻緻大祝攧唇簸嘴頂門杈浮浪人更番桂宮蘭殿黑牛黃牛妪黃輿會節佳惠繭觀減震棘喉鞠場裾裾軍導爛漫了高連拳龍旟牦靬馬纓猛起緬述默讀炰燖怦怦灊皖啓煩清商棄瓢湫溢犬禍榮譽感如錐畫沙商音蛇灰蚓線勝過適纔屍陀林水光説條念款死并慫惥梭巡炭渣停刊外父武烈相人飨士像意小大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