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瓢的意思、棄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瓢的解釋

漢 蔡邕 《琴操·箕山操》載, 堯 時 許由 隱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飲。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 飲畢,以瓢挂樹。風吹樹動,曆曆有聲, 由 以為煩擾,遂取瓢棄之。後因以“棄瓢”為隱居的典實。 明 劉訓 《許由隱居》詩:“棄瓢林下風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隱士或高潔之士摒棄世俗牽絆的行為。該詞源自東漢蔡邕《琴操·箕山操》記載的傳說:上古高士許由隱居箕山時,常用一瓢飲水,後因嫌山間泉水聲擾其清靜,遂将水瓢挂于樹杈,瓢體經風吹日曬逐漸朽壞,最終自然脫落。這一典故被提煉為"棄瓢",成為文人雅士寄托超然物外精神的典型意象。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棄瓢"在唐代詩歌中已定型為固定表達,如白居易《丘中有一士》雲:"知分心自足,委順身常安。故雖窮退日,而無戚戚顔...棄瓢箕山下,洗耳颍水濱"(《全唐詩》卷424)。此處通過許由棄瓢、洗耳的典故,強化了士人安貧樂道的品格。明清時期,"棄瓢"更衍生出"遺世獨立""返璞歸真"等哲學意蘊,如《明文海》所載"挂瓢風樹,已謝塵嚣"的表述,将棄置容器的行為升華為精神解脫的象征。

在當代漢語語境中,"棄瓢"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論述,借以表達三種深層内涵:其一指主動舍棄物質享受(如《漢語典故大辭典》釋義);其二喻指脫離世俗紛擾(《中華成語大詞典》第3版);其三象征追求精神自由(《中國典故》2020年版)。該詞在現代使用中常與"洗耳""挂冠"等典故形成互文,共同構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隱逸話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棄瓢”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代指隱居生活或表達對世俗煩擾的厭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

典故出自東漢蔡邕《琴操·箕山操》,記載堯時期的隱士許由隱居箕山時,因嫌風吹瓢聲擾人,遂棄瓢不用。這一行為成為後世文人表達隱居志趣的象征。

二、核心内涵

  1. 隱居象征:體現隱士對簡樸生活的追求(如許由僅以手捧水飲)。
  2. 厭棄俗世:通過"棄瓢"動作,表達對物質牽絆與外界幹擾的排斥。
  3. 精神超脫:瓢聲本細微,卻仍被隱者視為煩擾,暗喻對精神境界的極緻追求。

三、文學應用

明代劉訓《許由隱居》詩句“棄瓢林下風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将“棄瓢”與“洗耳”(另一則拒仕典故)并用,強化隱逸主題。該詞多出現于山水田園詩及表達出世思想的散文中。

四、現代延伸

當代使用時,可引申為放棄冗餘之物、追求純粹生活态度的比喻,如“數字棄瓢”形容主動遠離電子設備幹擾的行為。

注:該典故與“洗耳”“巢父”等典故常關聯使用,共同構建中國古代隱逸文化意象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敗鱗殘甲碧芳酒不好惹禅更成辭承天之佑串鈴炊瓊爇桂除移倒帳大權獨攬獨唯發秘匪茹風檐覆過撫會臯檠共權輥輾還璧環深婚儀儉力堅靭檢抑節度節用裕民窘绌狙伏具詳開秧元課講寬飲良窳綠鬓朱顔驢鳥麽陋昵洽蟠亘乾嚎清鍋冷竈痊可饒頭塞絕森布石甃衰嗛探讨天鬻透徹投棰外籍玩視僞傳未期五道神吳郡星郎無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