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犛軒 ”。古國名。《漢書·張骞傳》:“因益發使抵 安息 、 奄蔡 、 犛靬 、 條支 、 身毒國 。” 顔師古 注:“自 安息 以下五國皆西域胡也。 犛靬 ,即 大秦國 也。” 清 恽敬 《<堅白石齋詩集>序》:“是故 秦 權 漢 尺,以為質古,《山經》《水注》,以為博雅; 犛軒 、 竭陀 ,以為詭逸……然後推為不蹈襲,不規摹。”
“牦靬”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綜合解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釋義:
根據,該詞由“牦牛”和“靬子”組成:
多部古籍記載其為西域古國名,可能與羅馬帝國相關:
若需深入探究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考古研究資料。
《牦靬》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一種羊毛制成的繩索。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們使用牦靬來捆綁物品,進行牧羊或農田作業。如今,牦靬已經很少使用,隻在一些地區的方言中保留下來。此外,《牦靬》也可以引申為頑強、堅韌的意思。
《牦靬》的部首是牛,拆解出來的筆畫序列是“牛”(3畫)和“糸”(6畫)。
《牦靬》源自于古代的漢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牦靬作為繩索材料的名字,最早是由羊毛制成,因此其中的“牦”字指的就是羊,而“靬”則是指用織物編織成的帶子。
在演變過程中,隨着制繩技術的進步,使用羊毛制成的牦靬逐漸減少,被更加耐用而結實的絲線、麻線等所取代。牦靬一詞的使用範圍也逐漸縮小,并逐漸演變成了拼音“máo”。
牦靬的繁體字是“犛靬”,但在現代漢字書寫和交流中已很少使用該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牦靬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說文解字》中描述牦靬的字形即是一種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構字形式:上面是字眼“牛”,下面是字眼“糸”。這種寫法更符合漢字演變過程中,以象形和指事相結合的特點。
1. 他的行走姿态堅韌有力,如同一根牦靬般頑強。
2. 農民用牦靬把一束谷草捆好。
組詞例:牦靬索、牦靬繩、牦靬子。
近義詞例:繩索、纜繩、麻繩。
反義詞例:松散、寬松、薄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