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鞠塲 ”。 古代蹴鞠場地。為平坦大廣場,三面矮牆,一面為殿、亭、樓、台,可作看台。《太平廣記》卷四九五引 唐 李綽 《尚書故實·李抱貞》:“ 抱貞 曰:‘但言擇日鞠場焚身。’”《舊唐書·鄭從谠傳》:“初 論安 率師入關,至 陰地 ,以數百卒擅歸, 從讜 集諸部校斬之於鞠場。”《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六》:“召從臣擊球於鞠場。”《金史·禮志八》:“重五於鞠塲,中元於内殿,重九於都城外。”
“鞠場”是古代蹴鞠運動的專用場地,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鞠場”指古代進行蹴鞠(類似現代足球的運動)的場地,結構特征為:
鞠場不僅是運動場所,更是古代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兼具競技、禮儀和公共集會功能。其建築布局(三牆一台)反映了古代對觀演空間的設計智慧。
注:部分網頁提到“鞠場”有“緻謝觀衆”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古籍記載的原始含義為準。完整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太平廣記》等來源。
《鞠場》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舉行比賽或表演的場地,特指古代表演馬術、射箭等技藝的場所。
鞠(骨字旁 + 矩字底)共11畫,場(土字旁 + 亨字底)共12畫,總共23畫。
《鞠場》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二》中,用來描述古代齊國舉行馬術比賽的場地。
《鞠場》是鞠場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鞠場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廣韻》中有“巨北切,音竹足。鞠所谷切,音舉居”之記載。
1. 那個古代的皇宮正中有個鞠場,是進行娛樂與表演的場地。
2. 我們準備在下周的鞠場上舉行一場盛大的武術演出。
鞠躬、鞠躬盡瘁、鞠躬盡力、馬術鞠躬、射箭鞠躬
場地、競技場、賽場、表演場所
外場、野外、非競技場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