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行禮之節期。《禮記·哀公問》:“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 陳澔 集說:“會節,謂行禮之期節。如葬祭有葬祭之時,冠昏有冠昏之時,不可廢也。”《孔子家語·問禮》:“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
(2).合乎節奏。 唐 薛用弱 《集異錄·蔡少霞》:“鳳歌諧律,鶴舞會節。”
“會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行禮的節期
指禮儀活動的時間安排或特定儀式節點。如《禮記·哀公問》提到“不廢其會節”,陳澔注解為“行禮之期節”,即婚喪祭祀等儀式的固定時間安排。
合乎節奏
形容動作或韻律協調統一。唐代薛用弱《集異錄》中“鶴舞會節”即用此意,描述舞蹈與音樂節奏的契合。
“會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古籍中多指禮儀節點或節奏協調,現代部分地區演變為民俗活動。建議查閱《禮記》《集異錄》等文獻或地方志獲取更完整信息。
會節(huì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會(㐲)部和節(切)部。會部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聚集、會議等意思,而節部則表示切割、分離。這兩個部首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節日、慶祝、聚會等意思的詞彙。
會節的構造比較簡單,會部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字旁,節部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字旁。會節的整體結構也很簡單,由6個筆畫組成。
會節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它是一個由會和節兩個詞合并而成的新詞。在繁體字中,會部的寫法略有不同,會字的“㐲”部由兩個相同的“人”字旁組成,形成了“會”字。在繁體字中,節部則保持不變,為“切”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據了解,古代會字的寫法中,會的“㐲”部是由“力”字旁加上“兔”字旁組成,形成了“囬”字。至于節字,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寫法相似,都是由刀字旁組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會節的例句:
1.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會節之一。
2. 他們家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會節慶祝活動。
3. 學校組織了一個歡樂的會節,讓學生們盡情享受。
組詞:會議、會客、節日、節目、慶祝、慶典。
近義詞:聚會、集會、慶祝活動。
反義詞:分裂、分離、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