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苦難的遭遇。《大集經》卷十九:“能悟衆生,善作諸行,能乾苦河。” 隋 彥琮 《通極論》:“吾少長 山 東,尚 素王 之雅業;晚遊 關 右,慕 黃 老 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猶淪火宅。”《花城》1981年第6期:“ 曾薔玫 同志飲幹了失去母愛的苦河,吐出了愛的清泉。”
根據多部詞典及佛教經典釋義,“苦河”一詞的核心含義如下:
一、佛教本源 佛教術語,比喻衆生在生死輪回中經曆的苦難與劫難。如《大集經》卷十九提到“能乾苦河”,指通過修行消除苦難的智慧。隋代彥琮《通極論》用“未越苦河”形容未脫離世俗痛苦的狀态。
二、現代語義擴展 現泛指人生中遭遇的艱難處境,如疾病、貧困、情感挫折等持續性的困苦,類似“苦難長河”的具象化表達。例句:“他飲盡失去親人的苦河,重獲生活勇氣。”(《花城》1981年用例)
三、反義詞對比 與“樂園”“極樂”等象征解脫或幸福的狀态形成對比,突顯困厄未消的境遇。
使用注意: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表述,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若需查詢更多佛教典故,可參考《大集經》等經典文獻。
《苦河》是一個指代性詞語,用來形容極度悲傷和痛苦的情境或境地。它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經曆的困難、世界上的不公正,或者是一種社會或情感的壓力。苦河的意義與悲傷、絕望和痛苦緊密相關,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困難。
《苦河》是由“艹”和“河”兩個部首組成的。艹是漢字的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草地等相關的意義。河是水河的意思,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1。
《苦河》一詞源于古代漢字,一般認為它是由悲苦之情聯想成河流的樣子,形成的意象與用法。在繁體中,苦河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苦河的形态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準确的古代寫法難以确定,因為漢字形态在曆史上有所演變。但根據古代文獻和銘文,可以研究到苦河在古代常被用作隱喻手法,以表達人們的困難和悲傷。
1. 他深陷苦河中,找不到希望的出口。
2. 經曆了許多挫折和困難,她終于走出了那片苦河。
3. 整個國家陷入了苦河,人民急需政府的援助。
組詞:苦澀、苦惱、河流、苦境
近義詞:悲傷、絕望、苦難
反義詞:快樂、幸福、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