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振衣去塵。《禮記·曲禮上》:“奮衣由右上,取貳綏。” 鄭玄 注:“奮,振去塵也。”
(2).将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遠行。 宋 葉適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馬幹官》詩:“感子奮衣去,客猛意自輕;笑我老何怯,萬裡今橫行。”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田道人》:“辛卯歲,以庵與 楊和王 之孫,奮衣出山,不言所向。”
(3).猶拂袖。表示氣憤。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陳元方 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郭林宗 弔而見之,謂曰:‘卿海内之儁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吾不取也。’奮衣而去。”
“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整理衣物、抖落灰塵的動作,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禮記·曲禮上》記載:“奮衣由右上,取貳綏。”鄭玄注:“奮,振去塵也。”
通過整理衣物的動作象征即将啟程遠行,帶有決然之意。如宋代葉適《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馬幹官》詩雲:“感子奮衣去,客猛意自輕。”洪邁《夷堅丁志·田道人》中也有類似用法:“奮衣出山,不言所向。”
以甩動衣袖的動作表達不滿或憤怒情緒。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記載陳元方喪父時的悲痛場景,雖未直接描述“奮衣”,但後世将此動作引申為情緒宣洩的象征。
該詞兼具行為描寫與情感象征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動作“振衣”既可指實際清潔行為,也可通過肢體語言傳遞心理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