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羁角。丱,兒童發髻的樣式。因以指童年。 唐 顔真卿 《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先生孩提則有殊異,晬日,獨取《孝經》,如捧讀焉。羈丱好靜處誦習墳典。”《新唐書·許王素節傳》:“方羈丱,即誦書日千言。”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三:“﹝ 周茂源 釜山 ﹞有子名 綸 ,字 鷹垂 ,羈丱之年,嘗誑客,以其詩雜 釜山 集中,客無以辨,由是著名。”參見“ 羈角 ”。
“羁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兒童時期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字詞拆解:
整體含義: 指代人的童年時期,常用來形容孩童階段的稚嫩與未脫束縛的狀态。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自幼聰慧或勤奮學習的例子(如《新唐書》記載許王素節“方羁丱,即誦書日千言”)。
唐代顔真卿在《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中提到李玄靖“羁丱好靜處誦習墳典”,意指他童年時便安靜好學,研讀典籍。
該詞屬于古文用法,現代漢語已不常見。由于當前可查證的權威資料較少(僅參考網絡釋義),具體語境中的細微差異需結合原文進一步分析。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羁丱》(jī zhuā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形容受到束縛或約束的狀态。該詞拆分的部首是“羊”和“手”,總計六個筆畫。
該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鄭風·羔裘》:“婦子有行,遠父母兄弟。羔裘如毛,美且異服。”其中的“羔裘”描述了一種精美的皮革制品,而“羔裘”即為“羁丱”的古體字。因此,“羁丱”一詞曾用來形容束縛在羔裘上的狀态。
在繁體中,“羁丱”被寫為“羈糋”。
古時候,“羁丱”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羁丱”分别寫作“糸”和“幹”,而在篆書中,它們又分别演變為“纟”和“幹”。漢字的演變也體現了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發展的變遷。
以下是一些例句:
與“羁丱”相關的組詞有“羁絆”、“羁縻”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一種被羁絆、束縛或牽制的狀态。
與“羁丱”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束縛”、“拘束”、“牽制”等。這些詞語都指代了一種受限制或受約束的狀态。
反義詞方面,與“羁丱”相對的詞語有“自由”、“解脫”、“散漫”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一種沒有任何限制或約束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