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歎惜而憤慨。《魏書·南安王桢傳》:“出軍淹滞, 肥梁 已陷。聞之惋懣,實乖本圖。”
“惋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ǎn mè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惋懑”表示歎惜而憤慨 的複雜情緒,包含對不幸事件的遺憾、同情,以及由此引發的憤懑不平。例如《魏書·南安王桢傳》中記載:“出軍淹滞,肥梁已陷。聞之惋懣,實乖本圖。”,描述因戰事延誤導緻城池失守後的痛惜與憤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重大事件(如戰争失利、計劃落空等)的強烈情感反應。例如:“聽聞摯友因誤解蒙冤,他不禁惋懑難平。”
部分資料(如)提到“惋懑”有“懊悔失望”之意,但此解釋未見于高權威來源,可能為引申義或誤讀。建議以歎惜與憤慨并存 為核心含義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惋懑》這個詞是指感到失望、後悔、不甘心等情緒。當人們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或者事情的結果與期望相反時,往往會産生惋懑的情感。
《惋懑》這個詞由五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爿、口、木、心,總共有十九個筆畫。
《惋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相關的使用記錄。它在《詩經》和《楚辭》等古代文獻中都有出現。
《惋懑》這個詞的繁體字是「惋慢」。
在古代,惋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惋懑」的寫法為「㞢㖄」。不同時期的文獻和書法作品中,也可能有些微的差異。
1. 當聽到他失敗的消息,他的惋懑之情溢于言表。
2. 失去了這個機會,他感到非常的惋懑和懊悔。
3. 他一直對自己的失誤感到深深的惋懑。
惋怅、惋惜、惋惶、惋惺、惋痛、惋惰。
痛心、遺憾、懊悔、失望。
滿意、歡快、得意、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