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靜而清澈。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之十:“方畝固渟澂,井泓亦不涸。”
清澈貌。 唐 元結 《五如石銘序》:“泉可渟澄,匝石而流,入于礲中。”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坌秀恣填塞,呀靈滀渟澄。”
“渟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渟澄”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既可描述自然水體,也可引申為心境或事物的純淨狀态。其意境與“澄澈”“明淨”等詞相近,但更強調“靜”與“清”的結合。
《渟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水清而平靜的景象。在漢語中,常用來形容湖泊、河流等處于平靜狀态下的水面。
拆分《渟澄》的部首為:氵(三點水)和河(或者水)。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個詞語的含義。
《渟》字的筆畫數為12劃,分别是:一(橫)、二(豎)、廿(撇)、十(捺)、九(提)。
《澄》字的筆畫數為15劃,分别是:氵(三點水)、九(提)、六(折)、六(折)。
《渟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丘中序》中的一句詩:“浴渟澄清,匪濁之故。”意思是指沐浴在清澈平靜的水中,沒有任何污濁之物。
《渟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渟澄」,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在古時候,漢字《渟澄》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别。
1. 湖面上的水波渟澄,宛如一面鏡子。
2. 小船輕輕地漂在渟澄的河面上。
3. 日出時,湖水渟澄如玉,美不勝收。
1. 清渟:指水清澈透明的意思。
2. 清澈:指水清澈透明,沒有雜質的意思。
3. 平靜:指沒有波瀾的狀态,可以形容水面或心情等。
1. 靜谧:指安靜、平靜的狀态,可以用來形容湖泊、河流等。
2. 甯靜:指沒有喧嚣聲音,安靜平和的狀态。
3. 甯願:指相對平靜安甯、不願被打擾的心情。
1. 波瀾:指水面上有波浪起伏,不平靜的狀态。
2. 形狀:指物體的形态或外貌,與平靜的狀态無關。
3. 喧嚣:指聲音雜亂、喧鬧不安的狀态,與平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