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卻行,恭順貌。《管子·戒》:“ 桓公 蹵然逡遁。”《漢書·雋不疑薛廣德等傳贊》:“ 薛廣德 保縣車之榮, 平當 逡遁有恥, 彭宣 見險而止,異乎‘苟患失之’者矣。” 顔師古 注:“遁讀與巡同。”
(2).退避,退讓。 唐 顔師古 《匡謬正俗·逡遁》:“ 賈誼 《過秦》雲:‘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仰關而攻 秦 , 秦 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 秦 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遁者蓋取盾之聲以為巡字,當音詳遵反……九國畏愞,自度無功,持疑不進,坐緻敗散耳。後之學者既不知遁為巡字,遂改為遁逃,因就釋雲。”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夫以疆圉抗詔,叛也。又逡遁多畏,而弗能自立為小國,虛設節鎮也,孰用?”
"逡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需要結合古籍文獻理解。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核心釋義
二、字詞解析
三、文獻用例
該詞屬于古漢語中的疊韻聯綿詞,現代研究需注意其通假現象(遁=巡)及語境差異。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管子》《漢書》注疏及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等文獻。
《逡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前,遲疑不定。
《逡遁》的部首是辶(辵),筆畫數為15。
《逡遁》的來源較為複雜,最初是由「遯(dùn)」和「遽(jù)」兩個字組合而成,分别表示逃避和匆忙。隨着時間的發展,兩個字的意義逐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逡遁」。
《逡遁》的繁體字為「逡遁」,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對于《逡遁》這個詞,古時的寫法多有「逡遯」、「遯逡」等變體,但意義相同。
1. 他在面對難題時總是逡遁不前。
2. 計劃已經做好了,不要再逡遁了。
逡遁的組詞可以有:逡巡、逡逡遁遁。
猶豫、徘徊、躊躇。
果斷、堅決、毅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