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軍械和軍裝。《禮記·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厭。” 孔穎達 疏:“金革,謂軍戎器械也。” 朱熹 集注:“金,戈兵之屬;革,甲胄之屬。” 唐 白居易 《議守險策》:“以城池為固,以金革為備。” 清 恽本初 《泗上阻雨聞警》詩:“餘生本未辭金革,前路何曾厭癸庚。”
(2).偏指武器。 鄭觀應 《盛世危言·教養》:“獸之猛者,用金革以殺之。”
(3).借指戰争。《禮記·曾子問》:“ 子夏 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與?’” 孔穎達 疏:“人遭父母之喪,卒哭之後,國有金革戰伐之事,君使則行,無敢辭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 清 林則徐 《将出玉關得嶰筠前輩自伊犁來書》詩:“中原果得銷金革,兩叟何妨老戍邊。”
(4).車鈴和車前革制的車飾。一說為缰繩上端的銅飾。
“金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n gé,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軍械與軍裝
指代古代戰争中的武器和護甲,如戈、劍等金屬兵器(金)和皮革制的甲胄(革)。例如《禮記·中庸》提到“衽金革,死而不厭”,孔穎達疏釋為“軍戎器械”。
泛指武器
單獨強調兵器或戰争工具。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寫道“獸之猛者,用金革以殺之”。
借指戰争
引申為戰事或軍事沖突。如《禮記·曾子問》中“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此處“金革”即代指戰争。
車飾部件
指古代車馬上的金屬鈴铛(金)和革制裝飾物,或缰繩的銅飾。
“金革”的核心含義與戰争、軍事相關,既可指具體器械,也可抽象代指戰事。在古籍中,常見于描述軍事策略、戰争倫理等場景。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禮記》《中庸》等典籍。
《金革》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語,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第一個字是“金”,第二個字是“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黃金和革命。
《金革》這個詞的部首是金字旁和革字旁,分别是“金”字的金字旁和“革”字的革字旁。金字的部首是“钅”,革字的部首是“革”。它們的筆畫分别是:
金字的筆畫數為8畫,革字的筆畫數為9畫。
《金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君子陽陽》這篇古代文獻中。在這篇文章中,金革被用來形容美好的景物和人物的形象。
《金革》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金革」,保留了原字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代,金革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文獻的描述,金革的寫法可能是「㒷革」。
以下是幾個關于金革的例句:
1. 隨着時間的流逝,黃金的價值愈發難以估量,真可謂是千載難逢的金革。
2. 革命的壯麗進程,猶如一場金革的華麗舞蹈,讓人為之動容。
3. 大自然賦予了金革般的美麗色彩,讓人沉醉其中。
與《金革》相關的組詞有:
1. 金銀:指金和銀。
2. 金戈:指帶金銀裝飾的戈,也指金戈鐵馬。
3. 革命:指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金革》的近義詞有:
1. 黃金革命:指具有重大影響和改變的革命。
2. 金光閃閃:形容極其閃耀耀眼,引人注目。
《金革》的反義詞有:
1. 鐵面無私:形容人剛正不阿,嚴厲正直。
2. 玉石俱焚:指價值高昂的東西毀于一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