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實相符”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名”(名稱、名聲)、“實”(實際)和“相符”(一緻)三部分組成,強調事物的外在稱謂與内在實質完全一緻。例如,若某産品宣稱“環保”,其生産過程也需真正符合環保标準,方可稱為“名實相符”。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操的《與王修書》:“君澡身澡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符,過人甚遠。”。曹操以此贊揚王修品德與聲譽高度統一。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意義
常用于評價個人品行、事物真實性或機構信譽,強調表裡如一的價值觀。例如,形容某人“名實相符”,即其行為與口碑一緻,值得信賴。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既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也隱含了對“言行一緻”的道德推崇。
名實相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所說的名字和實際情況完全一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名實相符”是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名”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八畫;“實”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十畫;“相”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九畫;而“符”字的部首是“竹”,總共有十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其中孔子對于學問與實踐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讨論。
繁體:繁體字“名實相符”與簡體字的拼音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形狀與現在有些不同。例如,“名”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面是“小”字,下面是“夕”字。而“實”字則是由上部的“宀”字和下部的“十”字組成。
例句:她的成績是A,名實相符。
組詞:名正言順、實事求是、名不副實、相互相應。
近義詞:真假相符、言行一緻。
反義詞:名不副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