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完絜的意思、完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完絜的解释

见“ 完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完絜"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析

“完絜”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完”与“絜”二字组合而成,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指完备、完整且洁净无瑕,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品德修养达到完美、纯粹的状态。

  1. 词义分解与核心内涵

    • 完: 本义指完整、完好、保全。《说文解字》:“完,全也。” 引申为完备、完美、使之完整。在“完絜”中,“完”侧重于事物的整体性、无缺损和达到完善的程度。
    • 絜: 本义指用绳子丈量围度,引申为衡量、度量。《说文解字》:“絜,麻一耑也。” 段玉裁注:“引申为絜净,经典作潔。” “絜”通“潔”,意为洁净、清洁、清白。在“完絜”中,“絜”侧重于纯净、无污点、高洁的品质。
    • 合义: “完絜”即“完备而洁净”,强调内外兼修、完美无缺且品行高洁。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无可挑剔的状态,既要求形式上的完整无缺(完),也要求本质上的纯净高尚(絜)。
  2. 典籍用例与语境分析

    • 该词在汉代及以后的典籍中时有出现,多用于描述人的品德或事物的完美状态。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然此处未直接使用“完絜”,但“皭然泥而不滓”(洁白纯净,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正是“完絜”所追求的极致体现。后世评述屈原时,常用“完絜”概括其人格。
    • 《汉书·扬雄传》 记载扬雄《反离骚》中有句:“完絜其身,保其德。” 这是该词在正史中的直接应用,意指屈原保全自身品德的完美与高洁。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评价屈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其背景正是屈原追求“完絜”却不容于世的悲剧。
    •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序言评价几位高士:“若二三子,可谓识去就之概,候时而处。夫然,岂其枯槁苟而已哉?盖诡时审己,然不降其志以屈其道也。” 李贤等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评井丹:“井丹,字大春……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通五经,善谈论,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 这种清高自守、学识渊博、不慕荣利的形象,亦符合“完絜”的品格要求。
  3. 语义演变与使用范围

    • “完絜”一词的使用频率在古代汉语中并不算高,其语义相对稳定,始终围绕着“完备无缺且洁净高尚”的核心。
    • 它主要用于形容人的道德情操、品格修养达到了极高的、近乎完美的境界,强调内在的纯洁(絜)与外在表现的完美(完)的统一。
    • 有时也可用于形容事物(如文章、器物)的完美精良、无可挑剔,但此用法相对较少见。

“完絜”是一个承载着古人道德理想与审美追求的词汇,意指完备周全、完美无缺且纯净高洁。它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最高期许——不仅要求行为端正、才能完备(完),更要求内心纯净、志趣高远、不染尘俗(絜)。该词多见于史传文学中对高尚人物的评价,是理解古代士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语词之一。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语文辞书,其经典用例主要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完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完絜”读作wán jié,核心含义为“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既可形容事物毫无瑕疵,也可指人的才华或能力极为出色。

二、详细释义

  1. 作为成语的用法
    强调事物或人的卓越性,例如:“他的设计方案完絜,获得一致好评。”

  2. 历史文献中的延伸义
    部分古籍(如《新唐书》)提到“完絜”可表示道德清正纯备,如描述郑馀庆“行已完絜”,指其品行高洁。但需注意,此释义来源的网页权威性较低,可能存在语境特殊性。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词汇

五、注意事项

若在学术或正式场合使用“完絜”的古义(如道德层面),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进一步考证,避免误用。日常交流中更推荐采用“完美无缺”的现代通用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卿包苴徧计所执性飙驱博物馆骋暴乘且程序动作趁社蹴踖點將録低速耳熏目染反且凤鸡服劳亘古通今关外谷耗桂冠诗人归愆海里华钟汇荐洄潏魂耗魄丧侟绅极福鸡鸣戒旦机油开支控绁狯险狼狈周章老父台流庸緑头签颟顸蒙顿谜打谋心浓香侨躆祈禬请调轻而易举踆踆赏怀慎初爽心豁目缩头退犀豚儿吞云吐雾托终顽鄙威尊命贱缃帖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