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mely rainfall]∶滋潤土壤的雨水
良田無晚歲,膏澤多豐年。——曹植《贈徐幹》
(2) [kindness]∶比喻恩惠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1).滋潤作物的雨水。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良田無晚歲,膏澤多豐年。”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甘雨膏澤,嘉生所以繁榮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 唐 韋應物 《觀田家》詩:“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元 王祯 《農書》卷十八:“然皆洑流内達,膏澤傍通,水利之中,最為永便。”
(2).比喻恩惠。《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 焦循 正義:“為臣之時,諫行言從,德澤加民。” 漢 班固 《西都賦》:“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沐浴膏澤,解脫塵勞,實惟斯人之賜,於是尊仰而崇拜之。”
(3).猶言民脂民膏。《國語·晉語九》:“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 唐 陸贽 《答宰臣請複禦膳表》:“凋戶疲甿,膏澤已竭。”
(4).比喻物的精華。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上:“然其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書》:“是故一介之士,屏人獨處,仰而思,俯而書,無論富貴酣養者,不足與其旨甘,分其膏澤。”
(5).潤發用的油脂。 明 劉基 《喜遷莺·梅花》詞:“膏澤無加,鉛華不禦,應與素娥争麗。” 清 唐甄 《潛書·太子》:“如置膏澤於冶火之中,如置膠革於淫雨之中,豈有幸哉。”
滋潤。《國語·晉語四》:“ 重耳 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陰雨也;若君實庇廕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 唐 韓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田穀将死,而神膏澤之;百姓無所告,而神恤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膏澤漢語 快速查詢。
膏澤(gāo zé)在漢語中為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及時雨對農作物的滋養,引申為自然恩惠或有利條件。
例:《孟子·離婁下》雲:“膏澤下于民”,即指恩澤施于百姓。
語素解析:“膏”指肥沃油脂,“澤”指水聚之地,二字組合強調“如油脂般潤澤萬物”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喻指上位者施予的恩德,或他人給予的深厚好處。
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此處“膏澤”即指造福百姓。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唐宋時期曾指潤發香油或面脂,屬借喻用法。
例:蘇轼《寒食雨》中“脂膏如膠漆”即描述類似膏澤的粘稠護膚品。
來源:《唐宋詞語考釋》(中華書局)
詞義演變脈絡:
“膏澤”從自然現象(雨水潤土)→ 抽象恩惠(施政惠民)→ 具象物品(化妝品),體現了漢語“由實轉虛”的引申規律。其核心始終圍繞“滋養”這一概念,符合漢字“形義相生”的特征。
參考資料: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 《漢語詞源學》,王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膏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對農作物生長有益的及時雨,常被用來形容自然恩惠。例如:
引申為對百姓或他人的恩惠,多用于政治或社會層面。例如:
在部分文獻中,也指代民衆的財富或資源。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古典文獻相關釋義。
碧酒不死草拆股朝彥褫革蕩産淡書名締結凍雀二黃翻騰紛敷釜竈觀笑過駒皇貴妃黃金丸黃螺護城壕糊精偈偈界至肌隔進參窺恣撈采澇朝埋骨梅屏綿旋民墟内黃侯撚酸鳥星賠費剽迫陗刻樵仆輕敵鵲谶戎馬倥偬扇夫麝煙失利説頌私房話肆口踏道銅面具退避三舍枉教亡猿災木溫毅吳茱萸憸愎翛翚笑戮硝煙心長绠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