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賒刑的意思、賒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賒刑的解釋

謂刑法松弛。 宋 洪適 《漱汀軒記》:“故穹林複谷,猘為盜藪,乃敢橫刃森梃,與官軍角逆而保比壤,遂緜歲月賒刑,故朝家謂尉叅用武,人怙於安,未以葺飾為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賒刑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指官府對刑罰執行的延緩或寬限措施。該詞由“賒”(延緩)與“刑”(刑罰)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獻。《漢語大詞典》收錄“賒刑”詞條,釋義為“寬緩刑罰”,并引《舊唐書·刑法志》中“務在寬平,多所賒刑”為例證。宋代《唐會要》亦載“罪非殊死,悉許賒刑”,表明其適用于非死刑案件。

從司法實踐看,賒刑制度包含兩種形式:一是遇災荒、戰亂等特殊時期,朝廷頒布赦令暫緩刑罰;二是針對老弱病囚等特殊群體,允許延期服刑。明代《大明律》規定“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者,犯流罪以下,聽賒”,體現了恤刑思想。

該制度與“緩刑”存在本質區别:賒刑屬于臨時性司法寬宥,需經朝廷特批;而現代緩刑是法定司法程式。清代法學家沈家本在《曆代刑法考》中評述:“賒刑之制,乃德主刑輔之具象,然易為官吏所乘,後世遂漸廢弛。”

網絡擴展解釋

“賒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賒刑(拼音:shē xíng)指“刑法松弛”,即法律執行不嚴格或刑罰寬松,導緻社會秩序混亂。例如,宋代洪適在《漱汀軒記》中提到,因刑法松弛,盜賊得以在偏遠地區猖獗,與官軍對抗()。

二、來源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漱汀軒記》:“遂緜歲月賒刑,故朝家謂尉叅用武,人怙於安,未以葺飾為懷。”此句描述了因法律松懈,導緻盜匪橫行、官軍難以鎮壓的社會現象()。

三、字詞結構

四、相關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文研究中。不同詞典(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對其解釋基本一緻,均圍繞“刑法松弛”展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代洪適的《漱汀軒記》及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币昌晖杵觸賜第澹簡叨絮胴體發號出令封陲奮翔府闆俯視嘎達梅林盥栉孤嶼故衆號吟槐行斝耳件目腳程叫窱郊陬驚惶失色決獄困弊林西遺址六零六鹿皮帽滿池嬌帽鏡木齒逆耳盤诘批轉千折起花契家情不可卻锓畫耆年碩德窮高柔情媚态鋭陣儒喆上頓傷筋動骨神貴失合飾弄樹稼縮略語蹄踣通運偷息推允萬機主烏衣門第顯眼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