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持貞節;保全節操。《新唐書·列女傳·李德武妻裴淑英》:“ 德武 更娶 尒朱氏 ,遇赦還,中道聞其完節,乃遣後妻,為夫婦如初。” 明 劉瑜 《謝恩表》:“卓哉,聖祖之知!故在軍則稱之曰 子房 ,其命詞至比之為 諸葛 ,始終完節,上下交孚。”
(2).指完美的節操。 清 趙翼 《瓯北詩話·元遺山詩》:“ 郝經 所撰《墓誌》及《金史》本傳,皆雲‘ 金 亡不仕’,是可謂完節矣。”
“完節”是漢語中具有道德評價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個體在特殊境遇下保持氣節、操守的完整性。從詞源構成看,“完”取保全、完整之義,“節”指氣節、操守,二字組合後形成對人格堅守的完整表述。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完節”特指人在面臨重大考驗時仍能堅守道德準則,例如《宋史·忠義傳》記載文天祥“欲以身殉國,完節不辱”,即用此詞形容其甯死不屈的氣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在忠孝、民族大義等方面的堅守,如“史可法守揚州完節”等典故。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關鍵時期應持守的原則。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完節”用例顯示,該詞自宋代起常用于旌表忠臣義士,明清時期擴展至表彰婦女守貞,但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正面道德評價内涵。
“完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堅守節操,不為外界誘惑所動,強調道德原則的完整性和堅定性。由“完”(完整)和“節”(節操)組成,體現對個人品德的高度要求。
保全節操
多用于形容人在困境或誘惑中保持高尚品德。例如《新唐書》記載,裴淑英在丈夫流放期間拒絕改嫁,最終與歸來的丈夫團聚,被視為“完節”典範。
完美的節操
指道德上的無瑕狀态。清代趙翼評價元好問“金亡不仕”,即贊其氣節完美。
多用于文學、曆史評價中,強調對道德或信仰的堅守,現代也可引申為對原則的堅持(如職業操守)。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新唐書》《瓯北詩話》等典籍。
白耗八矢八正部校慘陽唱口潮頭齒少氣鋭悴劣打酒座吊腰子斷果耳鬓撕磨蕃屏付現覆墜格號耕築跟尋關道國寳佳口交谮錦車使攫拏居冠客堂老火牢獄陵兆馬後礮漠北凝悃樸力疲人潛藴訖工欽遲清跸歧意權時制宜诠授軟舞三首國煞是舍離射糧升雲水蘋速賔甜面包蛻迹蝸睆五長無所不為無選縣帖瞎說亂道邪見犀顱玉頰